科技突破生物瓦斯實現產業化同濟大學團隊開展技術創新有望助力上海打造“航運綠色燃料基地”

上海 64℃ 0
摘要: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委發佈的《關於促進生物天然氣產業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生物瓦斯具備一定規模,形成綠色低碳清潔可再生燃氣新興產業,生物瓦斯年產量超過100億立方米。

  記者俞陶然

  你聽說過生物瓦斯嗎?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委發佈的《關於促進生物天然氣產業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生物瓦斯具備一定規模,形成綠色低碳清潔可再生燃氣新興產業,生物瓦斯年產量超過100億立方米。”

  面向這一國家目標,同濟大學生物質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朱洪光帶領團隊,實現了生物瓦斯大規模工業化製備的科技突破。朱洪光和上海碳中和技術創新聯盟副理事長尹邦奇認為,生物瓦斯工廠可助力上海打造“航運綠色燃料基地”,有望成為國際航運中心和科創中心建設的新亮點。

  生物瓦斯是以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餐廚垃圾、農副產品加工廢水等各類城鄉有機廢棄物為原料,經厭氧發酵和淨化提純產生的綠色、低碳、可再生的瓦斯。

  “我們以前把生物瓦斯叫作沼氣。”尹邦奇說,“沼氣製備早就有了,聯合國也推廣過,但一直沒有實現大規模產業化。”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難題:一是製備生物瓦斯的原料很分散,能源密度低,導致收集和運輸困難;二是沼氣具有潮汐性缺點,冬天無法在自然條件下發酵,給產業化帶來了障礙。

  在上海市科委、市農委的支持下,朱洪光帶領團隊開展技術創新試點工程,實現了一系列突破。

  在多源有機廢棄物混合高產發酵科技方面,科研團隊培育出新的工程菌種,發明了高產生物瓦斯的生物催化劑,並通過流體力學、傳熱學、微生物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為製造大型厭氧發酵罐奠定了理論基礎。針對冬天無法發酵這一難點,團隊利用土壤深層地熱,在能耗很低的條件下將發酵溫度控制在35℃—38℃,即使在嚴冬也能實現生物瓦斯的高效高得率生產。

  在綠色全複合營養有機肥精製科技方面,科研團隊採用初級固液分離粗加工、功能性肥料深加工兩個步驟,將製備生物瓦斯產生的沼渣轉化為固體有機肥原料,再通過營養元素複配强化,形成精製複合有機肥。它們可取代化肥,用於作物施肥或新增土壤有機質。

  對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而言,生物瓦斯有望成為新亮點。據瞭解,林海生態公司在與國內外兩家世界500强企業洽談合作——以生物瓦斯為原料製備綠色甲醇,用作遠洋船舶的“零碳”燃料。“綠色甲醇作為燃料也是有溫室氣體排放的,但沒有溫室效應。”朱洪光解釋,“因為製備綠色甲醇的綠色甲烷、綠色二氧化碳都來自生物瓦斯,是碳中性原料,通過植物光合作用可迴圈使用。”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