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施晨露
“上海人春天買得最多的菜是什麼?不是香椿、蠶豆仁、薺菜、草頭,而是綠豆芽。”昨天,《可視化新聞:數字新聞生產的創新與前瞻》在上海書展首發,新書主編之一、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陸曄向讀者分享了書裡收錄的一則案例。《上海春菜圖鑒:最受歡迎的居然是平平無奇的它》從“美團買菜”平臺獲取上海居民的買菜數據,用手繪漫畫結合數據圖的形式繪出一幅極具地域民俗特色的春菜圖譜,是解放日報·上觀新聞的一則數據新聞實踐。
“數據會在傳統採訪、文字之外,講新的故事。”陸曄的報告以“在數位時代如何‘做新聞’”為題,“新聞傳播專業到底值不值得讀,是被熱議的話題。我想用這個題目說明兩個觀點,在我看來,這個專業從來不應該如此爆火,它很難讓你‘大富大貴’,它或許不是為所有人準備的,但總有一部分人喜歡做內容生產。我相當不同意在這個專業什麼都學不到的看法,即便是在沒有新技術的過去,寫作也是一個高門檻的工作,如今有了更多科技手段,還新增了新的科技門檻。”
在媒體融合轉型的大變革環境下,解放日報近年在短視頻、數據新聞、互動新聞等數位新聞實踐領域展開業務探索和創新,《可視化新聞:數字新聞生產的創新與前瞻》由復旦項目組和解放日報數據新聞中心團隊共同展開相關調研、文獻梳理和案例採集,為解放日報數據新聞中心和復旦大學資訊與傳播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專案“數位移動時代的都市群眾媒介行為與地理空間:基於跨數據平臺和資訊視覺化”課題組第一階段合作成果。
據悉,《可視化新聞:數字新聞生產的創新與前瞻》第一次完整系統地梳理了視覺化新聞在數位移動時代的中國本土經驗,選擇典型案例以四個專題展開詳盡分析。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