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工博
6月24日在匈牙利莫拉·弗朗茨博物館開幕的上海博物館“百物看中國”系列文物藝術出境大展的首展“不朽的玉甲——中國漢代文物精品展”,通過111件/組玉器、漆器、陶器、青銅器、印章、石刻、錢幣、畫像石等多門類漢代精品文物,向海外觀眾展示了中國漢代的歷史畫卷和生活場景。開幕當天博物館開放至24時,吸引近萬名觀眾排隊購票參觀。被選入此次首展的精品文物,通俗易懂地向海外觀眾講述著2000多年前中國人的經濟文化和生活方式。
上海博物館所藏的靡嬰買地玉券堪稱最神秘的一件文物。這件買地券為碧玉質,是迄今發現的唯一一件玉質買地券,兩面皆陰刻銘文,大意是西元81年,靡嬰購得墓地,並注明墓地四方廣幅及見證人。
據悉,買地券是古代以地契形式置於墓中的隨葬品,相當於買下墓地的憑證,但這一憑證是用於冥間的證明,也是敬告土地神靈以免受干擾的通報文書。銘文中的賣家和見證人皆為亡人,土地面積、價格則是虛擬的。這種管道源於西漢,盛於東漢。
靡嬰買地玉券據傳出自山西忻州,曾為著名金石學家端方所藏,著錄於《陶齋藏石記》《希古樓金石萃編》《蒿裏遺珍》《地券征存》《衡齋金石識小錄》等。據悉,現時已知出土及傳世的東漢買地券真品共有十餘件。墓主靡嬰至少是當時富庶平民,不過其生平、買地玉券使用管道和在當時禮制中的地位還有待日後更多的發現和研究。
另一件玉器四靈紋玉勝則讓人一窺當時中國人高超的雕刻工藝和精美的造型藝術。這是一件白玉鏤空雕刻的頭飾:上端是朱雀,下方則是外形由龜蛇相交的玄武,隔柱兩側分別雕有蒼龍和白虎,是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象徵圖騰,被稱為“四靈紋”。兩隔柱前後則陰刻“長宜子孫,延壽萬年”八個篆字。據悉,“勝”被傳為西王母標誌性頭飾,漢代人因崇拜西王母而流行戴“勝”,寓意辟邪壓勝、追求長生。
高約60釐米的漢彩繪陶女俑則讓人看到當時人們的“時裝”。這一拱手肅立的女俑,足蹬平頭履,身著深衣,腰系束帶,交領右衽,領口很低,露出裏衣的衣領,共有三重衣。
另一件綠釉陶烤爐則讓人瞭解當時人們的飲食習慣。這件烤爐深腹平底,底部是長方形漏灰孔,以四足支撐。爐上架有兩枚烤簽,簽上各置有四只蟬。這件烤爐由荷蘭收藏家倪漢克捐贈給上海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藏有一件形制與樣式幾乎一樣的文物。
據悉,漢代烹飪技法除了蒸、煮、煎等管道,燒烤也頗為流行,漢代畫像石上常出現燒烤畫面,如山東諸城涼臺漢墓出土的“庖廚”畫像,就有廚師在方形烤爐前烤肉串的形象。除去常規的肉類炙烤,漢代也有烤蟬、食蟬的習慣。曹植在《蟬賦》中曾寫到“委厥體於膳夫,歸炎炭而就燔”。
“百物看中國”系列文物藝術出境大展是上海博物館首個文化“走出去”品牌,為何選擇匈牙利成為首展地?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表示,匈牙利是最早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之一,又是“一帶一路”上的重要合作夥伴,希望更好地促進中匈、中歐文明互鑒與人民友誼。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