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海華
今年夏天,復旦大學“數學英才試驗班”第一届畢業生畢業,別開生面的“哲學+政治+法律”博士培養方向啟動招生。作為首批“雙一流”高校之一,復旦大學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有何新思考?記者採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聞玉梅,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孫向晨教授,復旦大學教務處處長、數學科學學院教授林偉。
醫學教育需一定程度改革
關於基礎醫學,聞玉梅一口氣說了好幾個形象的比喻——它是醫學的“壓艙石”,沒有它就無法“遠航”;它也是“金礦”,可以不斷去挖掘;它還是“樹的盤根”,不斷汲取營養,讓醫學進一步發展。這些基礎學科的特點,都要求拔尖人才的培養尤其要注重教育的規律,回歸教學的本質。
現在醫科生要學的東西越來越多,除了醫學,還有法律、經濟、倫理、新技術等。聞玉梅說,學生本來就負重,要給他們加油而不是加重,要更多地啟迪學生去思考。“我每年上課的講稿都不一樣,因為每年都有新的思考。上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學生心中的火種。我經常跟學生說,不要被動地聽,而要思考有什麼問題。”
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聞玉梅說,她曾和其他兩位老師聯合開設了人文醫學選修課,一半時間講,另一半時間討論。全部課程結束,不用考試,但需結合專業寫一篇心得。這個課很受大家歡迎,一直延續到現在,並通過網課輻射到了全國多所高校。
教育是人才的土壤,土壤越肥沃,人才就有更多創新思維。人才就像湧泉,清澈、有活力,不斷在更新。從這個需求出發,聞玉梅認為現在的醫學教育特別是基礎醫學教育可能需要一定程度的改革,能否先在幾個學校開展自主改革試點?比如自編教材,而且上課時也不一定完全按照教材。
哲學要增強現實感經驗感
基礎學科要出拔尖人才,需要不斷打開研究者的視野、深度,激發學習者的思考。哲學學院是復旦唯一實行博士生雙導師制的學院,即在主導師之外增設1名副導師,其不需要博導資格。“我既做主導師,也會做副導師。這是為了給同學帶來不同的視野和張力,打開另一種眼光,呈現另一種可能性,更好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孫向晨說。
“哲學說到底是反思性思維,首先是對人類生存基本問題的反思,在具體領域就需加上其他學科內容。”孫向晨2011年起擔任哲學學院院長,第二年在新生入學儀式上提出“哲學+”教育理念。2021年,復旦哲學學院、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經濟學院設立“哲學+政治+經濟”本科專業;今年早些時候,全國第一家“應用倫理”專業碩士項目在復旦哲學學院完成招生;今年夏天,哲學學院和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法學院合作的“哲學+政治+法律”博士培養方向也啟動招生。
當時有一種擔憂認為,“+”了其他學科後,哲學就沒有了。“‘哲學+’的主體首先是哲學,只有加强哲學訓練,才有資格去‘+’。事實上,這麼做了以後,起到很好的效果,哲學的地位不僅沒有削弱,反而加强了,後來其他學校也在跟進。”
“哲學要有生命力,就要增強現實感和經驗感。”孫向晨說,他們把學生放入山村、社區等現場,不用去想哲學,就實實在在做事。哲學並不是虛空的,而是思考問題的層次。有了思考的物料,就可從中去分析,去提煉,去領悟。會“悟”,是基礎學科前進特別需要的能力。
實現從“拔尖”到“頂尖”
“復旦數學的招生很熱門,錄取分數也相當高。”林偉介紹,多年來,數學學院的拔尖學生培養以“無學分討論班”為覈心,貫穿本科四年。為培養下一代數學拔尖人才,復旦大學2019年啟動“數學英才試驗班”計畫,今年夏天將迎來第一届畢業生。“試驗班”减少了必修課,設定了自選課,讓學生自由探索。為讓更多有潜力的數學等基礎學科苗子更早地“冒”出來,復旦還先後推出了“步青計畫”“週末學堂——拔尖學科高中先修計畫”,幫助高中生接受科普和學術訓練,體驗科學的樂趣和艱辛,早日形成自己的學術志向。
數學專業的學生並不僅僅只學數學。早在2012年,復旦就在全國最早推行貫穿本科教育全過程的通識教育,300餘名教師參與建設了180門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已成為國內通識教育的典範。“從通識教育到專業培養,再到多元發展的脈絡中,有一個‘不變數’會一直延續,那就是人格養成、視野拓展和能力提升。”林偉說。
2015年,復旦啟動高挑戰度和高開放性的“本科榮譽項目”,將拔尖學生的培養從基礎理科、基礎文科向社科、工科和醫科等學科不斷拓展。不同於大部分高校在拔尖學生培養上採取獨立組成學院的模式,“本科榮譽項目”更像是一種“散養”模式,修讀榮譽課程不設門檻、不選拔學生,可以跨專業跨學科,且允許中途切換到對應的普通課程,通過“闖關式”設計讓學生探索自己的無限可能,以期實現從“拔尖”到“頂尖”。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