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唐燁
靜安區和養老年福利院院長趙斌曾為一件事情困擾——入住老人的吃藥與看病。和養老年福利院入住老人有160多位,平均年齡83歲,每位老人平均患慢性疾病3種以上,吃藥、入院看病是常事。過去,老人的日常用藥都由家屬在醫院為老人掛號購藥後定期送到養老院,一旦老人需要入院治療,養老院要通知家屬及時來院自行送醫。“有時家屬因有事沒及時送藥,或碰到老人生病時第一時間聯系不到家屬,我們真是著急。”趙斌說。老人家屬更是焦慮:“最怕接到養老院的電話。”
上海絕大多數養老機构都面臨同樣的問題:能滿足老人生活照料,卻因醫療力量不足,無法滿足老人的醫療需求。靜安區正嘗試破解這一難題。記者昨天從靜安區民政局獲悉,靜安區首創“五床聯動”居家和社區照護服務模式,即在家庭養老床位、養老機构床位、家庭病床、醫療病床(區內一級、二級醫院的治療病床)和安寧療護病床(臨終關懷病床)“五床”之間建立服務轉介、資訊互通、資源共亯,讓老人在居家和社區養老中真正實現老有所醫、老有所養。
建立綠色通道
96歲的蘇爺爺是靜安區和養老年福利院的一比特住養老人。一天,他突然出現精神萎靡、不肯吃飯喝水等症狀,福利院立即通知了社區醫院的簽約醫生。醫生上門後,對老人進行了診治,打算進行導尿診療。但由於老人患有其他疾病,致使導尿失敗,社區醫生立即更改方案,第一時間通過綠色通道將老人轉診至上級醫院進行救治。老人很快轉危為安。在老人病情穩定後,又轉至社區醫院的老年護理病床繼續治療,直至康復再轉回福利院。“‘五床聯動’模式非常好。整個過程中,根據病情,老人應該去哪裡救治與護理,都被合理地安排好。我們家屬省心又放心。”蘇爺爺的家人說。
調查顯示,老人居家和在社區養老,老人與家屬覺得最麻煩的事就是看病。靜安區民政局副局長沈連心說,“五床聯動”模式,就是要解决老人面臨的看病難題,真正打通居家、社區養老與醫療機構之間的通道。“當老年人住養環境發生變化時,養老機构開設綠色通道,優先安排家庭養老床位或養老機构床位。當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發生變化時,養老機构及時與‘五床聯動’協定成員單位,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區域醫療中心對接,完成健康檔案流轉,開通相應綠色通道,建立家庭病床或轉至醫療病床。當老年人健康狀況好轉時,可通過綠色通道轉回至家庭養老床位或養老機构床位。當老年人臨終時,優先入住安寧療護病床,提供臨終慰藉服務。整個過程,可實現老年人治療期住院、康復期護理、穩定期生活照料以及臨終關懷一體化的健康養老服務。”
藥品“自動”配送到床邊
“五床聯動”模式不僅在老人入院救治這樣的緊急情况下發揮作用,在老人的日常生活中同樣重要。
“您訂購的藥品正在配送中,預計10時前送達。”這天上午8時,和養老年福利院收到了臨汾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來的一條藥品配送資訊。和養老年福利院內不少住養老人身患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服藥,傳統的開方取藥至少每隔半個月就要家屬到醫院去掛號、付費、取藥。“每位老人的用藥,我們都有清單,每天更新。我原來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檢查用藥清單,看看哪位老人的藥快用完了,要打電話提醒家屬配藥。”趙斌說,最擔心的,就是家屬太忙忘記配藥,“老人的慢性病藥一頓也不能斷”。
在“五床聯動”模式下,老人日常用藥問題得到解决。臨汾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和養老年福利院的簽約老人,每人設定了一個帳號,在護理員的幫助下,通過手機“健康靜安”平臺,社區家庭醫生可為老人進行視頻面診、慢病隨訪、中醫體質辨識等系列遠端醫療服務。家庭醫生通過靜安家庭醫生家床手機端,可線上完成診療記錄、化驗配藥、記帳與配送等工作。“不用家屬再跑醫院了,社區家庭醫生就可為老人開具慢性病藥物,基本滿足老人用藥需求。”
居家也能享受“五床聯動”
簽約“家庭養老床位”的老人也能享受到“五床聯動”服務。“家庭養老床位”是上海正在探索的一種“養老不離家”模式,將養老機构的照護服務延伸到家中。
家住石門二路街道的葉秀頤今年92歲,老伴與她同齡,兩人都簽約了“家庭養老床位”服務。兩位老人是純老家庭,子女長期不在身邊。兩位老人身體比較硬朗,基本能自理。為此,“家庭養老床位”顧問為他們量身定制了一套基本養老服務。如,為老人家庭配備了緊急呼叫“一鍵通”設備,當意外發生時,可得到及時救助;兩位老人都有慢性病,護理員每週會上門服務兩次,為他們量測血壓、血糖;簽約家庭醫生,由其根據護理員的迴響,為老人調整用藥。但一次意外中,葉奶奶不慎跌倒骨折,老伴無力照顧她。在“五床聯動”模式下,“家庭養老床位”顧問把她安排到社區長者照護之家休養,由專業照護人員照護她的起居,待她身體基本恢復後回歸家庭。
記者瞭解到,“五床聯動”模式現時在和養老年福利院、臨汾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市北中心醫院等養老機构與醫療機構間試點了一段時間,受到老人與家屬的歡迎。8月起,靜安區將在全區範圍內推廣這一模式。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