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區市級保留保護村大變樣,“老破小”改建成宜居別墅

上海 34℃ 0
摘要:葛隆村坐擁老河、老街、老宅、老樹、老廟“五老”文化遺存資源,是外岡鎮第一批市級保留保護村,村民不會動遷。如今,原本“老破小”的房子原拆原建後搖身一變,成了220平方米的獨棟三層別墅。

  見習記者朱雅文記者茅冠隽

  “以前用馬桶時,半個月才能去公共浴室洗一次澡,不堪回首。”年近八旬的葛隆村村民汪宗德即將告別半個多世紀的“倒馬桶”生活,住進270平方米的獨棟三層農村別墅。早在2019年,嘉定區外岡鎮葛隆村就開始推進住房更新前期準備工作,通過一年多努力,於2021年1月1日啟動。近期,第二批住房更新工作即將收官,102戶村民正陸續喬遷新居。近日,記者走進這座位於嘉定和太倉交界處的村落,見證三年來葛隆村村容村貌的蝶變。

  居住質量提升

  “牆角裂開,縫隙大到整條胳膊都能伸進去。”八年前,葛隆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陳學鋒剛上任,村民們就拉著他去家裡看破舊的農村老房。村內不少農宅建於20世紀70年代。當時資料緊缺,房屋多為磚混結構,甚至僅用爛泥巴簡單砌一下。

  葛隆村坐擁老河、老街、老宅、老樹、老廟“五老”文化遺存資源,是外岡鎮第一批市級保留保護村,村民不會動遷。房屋改造、翻建便成為提升村民居住質量的唯一選擇。

  和滬郊多數地方一樣,原先葛隆村的農宅佈局呈“小、散、亂”狀,不符合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原則。改造的第一步,要先土地規整,將原先多棟占地面積大但不實用的低矮平房,或平移至規劃地塊,或原地翻建,集中規整為二至三層小樓,騰出來的面積一部分用來拓寬道路,另一部分用來建設綠化帶等公共設施。

  經過一年多的改造,如今,汪宗德和老伴已住進新房。記者進屋看到,汪宗德新購買的大尺寸彩電放置在客廳內,正播放著老電影《紅日》。在葛隆村的農民別墅內,老人住一樓、兒女住二樓、孫輩住三樓是最常見的格局。“我孫女開心得不得了!三樓一排四間房間都是她的——一間是衣帽間,一間是臥室,一間是電腦間,還有一間給她放雜物。房子改造了,孫女回來得也更勤快了!”汪宗德難掩心中激動。

  讓汪宗德更高興的是,入住新房也意味著衛生設施的改善,“倒馬桶”已成為歷史,洗澡問題也得到了解决。

  “現時第一批76戶已入住,第二批102戶也陸續開始交房,配套的水電等基礎設施在持續建設中。現時,全村超50%的舊房已翻建完畢,今年下半年準備啟動第三批改造,預計覆蓋二三十戶。”陳學鋒告訴記者。

  怎麼改村民說了算

  為保持風貌整體統一,葛隆村聘請了專業的設計公司,嚴格按照《上海市農村村民住房建設管理辦法》,將平房整體設計成具有江南水鄉風貌的新住房,並制訂專門的房型册供村民選擇。在確保外形風貌統一的情况下,村民可對屋簷、庭院、門頭等細節做個性化改造。種花草、放假山、購置秋千椅……記者走訪發現,不少新房的戶外庭院被打理得頗具特色。

  村民建房自主性還體現在施工方的選擇上。陳學鋒介紹,在推進第一批76戶住房改造時,涉及的三個地塊共推選了9名建房代表,對10家施工方進行資質稽核和比價,並提出改造需求,村“兩委”班子成員旁聽。最終由村民自己選出3家施工方,以抽籤的形式决定各家負責的改造地塊,確保公平公正。“第二批改造,幾戶人家‘組團’請施工方,村裡負責資質稽核並要求施工方繳納50萬元的押金,確保村民利益。”

  推進舊房改造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由於農村有一部分合牆建造的房子,改造並非一家之事,需兩家以上“組團”才行,這樣也便於重新設計周邊道路和綠化。陳學鋒告訴記者,這種情況就需要村幹部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實在做不通的話再考慮調整農宅改造計畫。“房屋改造一定是以村民的意願為准。此前,我們也碰到過由於房屋權屬不明晰導致遲遲不能推進改造的情况,這時村幹部就需要分清衝突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家住葛隆村264號的村民陳偉明,村裡第一批住房改造時,他還處於觀望狀態,看到隔壁人家改造得像模像樣,聽說村裡啟動第二批住房改造的消息後,第一時間報了名。如今,原本“老破小”的房子原拆原建後搖身一變,成了220平方米的獨棟三層別墅。新房子住得舒適,這位63歲的村民心裡樂開了花。

  農宅改造,錢從哪裡來?汪宗德和陳偉明的三層別墅,改造費約50萬元,算上裝修費共計近百萬元。“村民們斷了動遷的念頭,更願意舉全家之力把房子建好,畢竟大家的根都在這裡。”陳學鋒告訴記者,房屋改造的資金主要由村民自籌,村裡負責規劃整體風貌、稽核施工方資質、配套建設道路和綠化等公共服務設施。同時,為鼓勵村民改造,葛隆村對驗收合格且符合本村風貌特色要求的住房,按照每平方米500元的標準進行獎勵。據此估算,事實上每戶約1/3的改造費用由政府承擔。

  要宜居,也要宜業

  如今在葛隆村,位於葛隆老街的六七十戶農宅仍保持原貌。陳學鋒介紹,這涉及在改建過程中如何完整保留歷史遺存,需要“想清楚後再制訂新方案”。

  村民更關心農宅是否宜居,而村裡、鎮裡還要考慮改建後的農宅和農村風貌是否“宜業”,這涉及農宅翻新後如何合理使用。

  記者瞭解到,在部分鄉村地區,村民改造老宅意願强烈的一大原因在於,這是一項“長線投資”——將改造好的住房出租,租金能翻好幾倍。但現時的葛隆村,多數房屋還是以村民自住為主。

  “村委會和村裡農貿市場中間原本有三個廠房,三年前就清空了,就等著好項目進來。”陳學鋒坦言,現時仍在探索適合本村發展的支柱性產業。在他看來,依託葛隆老街的歷史文化資源探索農文旅相結合的產業發展路徑,是未來葛隆村的“產業振興”之路。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