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工作持續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人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積極貢獻力量

上海 33℃ 0
摘要:如今,從城鎮到鄉村,越來越多的人行動起來,推動垃圾分類成為低碳生活新時尚,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積極貢獻力量。

  新華社記者

  “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各方協同發力、精准施策、久久為功,需要廣大城鄉居民積極參與、主動作為。”5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上海市虹口區嘉興路街道垃圾分類志願者回信,為推進垃圾分類工作進一步指明方向。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懷和指引下,近年來我國垃圾分類工作持續深入推進,297個地級以上都市已全面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居民社區平均覆蓋率達到82.5%。如今,從城鎮到鄉村,越來越多的人行動起來,推動垃圾分類成為低碳生活新時尚,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積極貢獻力量。

  華磊是上海市虹口區嘉興路街道瑞一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在她眼裡,垃圾分類是件“非常難的家常事”。

  什麼是垃圾分類?什麼又是幹垃圾、濕垃圾?原本每層樓道都設有垃圾桶,大家在家門口成包扔垃圾多方便,為什麼要改?

  志願者成了這項工作的“潤滑劑”和“催化劑”。瑞一居民區成立了一支由居民組成的“綠精靈”志願小分隊,通過同為住戶的情感聯系,挨家挨戶上門向居民發放垃圾分類知識文宣資料。漸漸地,垃圾分類成了居民的“肌肉記憶”,新時尚變成了好習慣。

  “作為垃圾分類志願者,我們特別有成就感。”華磊說,“總書記的囑託指明了方向,我們要把總書記的鼓勵和希望轉化為前進動力,將更加努力推動垃圾分類成為低碳生活新時尚。”

  走進重慶市北碚區柳蔭鎮東升村,最“吸睛”的要數一棟棟錯落有致的民居外牆上的七彩壁畫以及街頭巷尾用廢舊老物件製作的各種裝潢。

  2018年,四川美術學院教授王天祥帶領藝術家團隊來到這裡,經過與村委會和村民們反復論證,一條“農+旅+藝+學”融合發展之路,在這個偏遠閉塞、人烟稀少的小山村鋪展開來。

  藝術家們以東升村的風土人情為元素,以低碳環保、垃圾分類為主題,用不同的藝術管道,向村民傳播生態文明理念。

  “看,這幅畫是以卡通人物教我們怎麼做垃圾分類的,那幅是展現垃圾分類讓生活更美好的自然風景畫……”村民趙迎花現在是村裡的兼職導遊,介紹起牆上的藝術品如數家珍。

  藝術家們還組織起生態藝術工作坊,發動村民和學生將部分垃圾加工成藝術品。“廢棄的水壺、車軲轆、條凳,都能成為我們的創作元素。”王天祥說,為了鼓勵村民參與,每個物件上都會刻上自願捐贈者的名字。

  垃圾分類文宣與藝術創作相融合,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環保意識。(據新華社北京6月1日電)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