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不斷提升垃圾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能力在鏈條末端讓生活垃圾“變廢為寶”

上海 44℃ 0
摘要: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三期正在建設中。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就是上海填補濕垃圾處置“空白”的一項探索。

  記者戚穎璞

  你是不是也好奇過:自己辛辛苦苦分好類的垃圾,到了垃圾處理廠會不會被混成一團?最終又變成了什麼?讓全民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鏈條末端的處置環節是關鍵,人們需要知道自己分類的努力沒有白費,末端健全的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能力是無聲卻最有力的回應。

  上海推進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建設即將邁入第四年。今天,在人們用的電和瓦斯裏,坐下休憩的長椅中,還有養殖專用的飼料裏,都藏著上海生活垃圾“變廢為寶”的出路。

  “一分到底”

  老港生態環保基地是上海規模最大的垃圾處置點,如今版圖又有拓展。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三期正在建設中。投運之後,老港每天可新增2000噸濕垃圾處理能力,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濕垃圾深度資源化利用基地。

  生活垃圾按照幹垃圾、濕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分類投放之後,需要有對應的工廠去處理它們。從2019年起,上海開始加碼末端處置設施的建設力度,不斷補短板、填空白。

  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就是上海填補濕垃圾處置“空白”的一項探索。現時,已經實現全量運營的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一、二期,總規模為處理濕垃圾2500噸/天。

  幹垃圾也享有專門的“管家”服務。上海環境集團再生能源運營管理公司老港分公司負責人介紹,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擁有“全球之最”的垃圾焚燒廠,二期項目8條焚燒線日夜不停,每天可處理垃圾6000噸。如果加上一期項目,每年共處置300萬噸生活垃圾,約占上海市居民年產生垃圾總量的1/3。

  記者從承擔上海80%生活垃圾轉運處置任務的上海城投獲悉,現時,其在全市建成運營生活垃圾焚燒廠11座,單日的生活垃圾焚燒能力在1.85萬噸以上,占上海全市生活垃圾總焚燒能力的60%以上。焚燒系統採用國際先進的爐排爐,煙氣排放名額均達到或超過上海市地標和歐盟標準,還建成運營5座濕垃圾廠,占上海全市濕垃圾資源化總能力的50%。

  垃圾變廢為寶的前提,是“一分到底”,不僅硬體設施要區分,而且全流程管理也需嚴格分類。以上海城投為例,其在全市建成運營有12座生活垃圾集運中轉站,現場操作規程、動態設立壓縮泊位、建造餐廚專用集裝箱全部進行優化,新增分類標識,確保幹、濕垃圾不混裝。

  徐浦、虎林、老港固廢集裝轉運基地,還更新配寘了2000多個集裝箱,來適應分類運輸要求,應用自動派比特系統,實現垃圾分類轉運。同時,在實踐中摸索出分類轉運操作流程,形成分類工作標準。通過硬體改造與軟體升級,從收集、壓縮、中轉及水上轉運等各環節實行全密閉管理,實現“异味不外流、液體不滲漏”。

  依託於此,上海不僅在源頭投放環節發力,垃圾分類投放後的分類中轉、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環環相扣、閉環管理,形成了被全國人大提煉概括的生活垃圾分類處理“上海模式”,向全國推廣。

  變廢為寶

  老港有一處“黑科技工廠”。步入其中,只見一層層金屬筐堆疊起“小高層”,裡面孵化著黑水虻幼蟲。負責人介紹,這些黑水虻幼蟲靠吃濕垃圾為生,如果生產線開足馬力,一天就能吃掉50噸濕垃圾。

  黑水虻是上海垃圾迴圈利用多元化的一個縮影。這幾年,上海已經形成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點—站—場”運營體系,幾乎每一種垃圾都有對應出路——幹垃圾可以焚燒發電;濕垃圾可以制沼發電、沼渣利用;甚至連堅硬的建築垃圾經過特殊工藝,就“搖身一變”成為再生骨料、回填資料,用來制再生磚、制水泥砂漿。

  針對可回收物的資源利用則更加精細。現時,嘉定、青浦、徐匯、黃浦、浦東、靜安等六個區域正在推進“兩網融合”以及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建設,共佈設回收點比特5210個、沿街開放型示範點6個、中轉站35個、集散中心3個。

  截至2023年5月,這些區域的“玻、衣、塑、紙、金”等可回收物一共回收了46350.33噸。參攷國際固體廢棄物協會標準計算,資源公司每年回收的廢紙大約可减少43942噸碳排放、廢塑膠可减少14194噸碳排放、廢玻璃可减少9890噸碳排放。

  針對成分複雜的可回收物,例如牛奶盒這樣的塑膠、鋁箔複合型資料,位於老港的處置生產線進行破題:將廢棄的牛奶盒、利樂包等紙基複合包裝進行回收、清洗後,通過低、高溫熱壓處理,直接粉碎、擠塑成型為“塑木”新材料,紙基複合包裝中的紙、塑和鋁箔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變成了屬於工業用板範疇的塑木產品“PCC型材板”,可以廣泛應用於地板、座椅、垃圾桶、工業託盤、圍欄等領域。在崇明花博會上,由廢棄牛奶盒做成的觀花長椅一舉成為網紅。

  精准不遺漏

  和過去不同的是,垃圾處置操作工不再汗流浹背,而是“上樓”坐進了辦公室。在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的三樓,透過中央控制室的玻璃窗,就能看到一線員工。大屏上,燃燒數據、排放數據、發電數據滾動跳躍,員工們正埋頭進行資料分析、操作調度,秩序井然。

  面對都市垃圾治理難度係數的成倍擴大,原有的生產流程、管理模式複雜度較之前提高了數倍,生產管理成本大幅提高,人海戰術不能治本。依靠數位化科技進行垃圾分類“最後一公里”的高效管理就成為必需。

  “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項目自動化程度達到了100%,現場生產所有數據都能在中控室內接收、自動分析、自動迴響,最終自動控制所有現場設備運行。”負責人介紹。

  這樣的智慧管控,不僅僅在老港這一個“點”上,而是覆蓋到了全市。記者從上海城投獲悉,構建的“數位環境”管控信息化體系,實現了16個行政區生活垃圾分類、清運和處置數據可實时收集、生活垃圾全程可追跡溯源;中端物流脈絡清晰,實現2300個、4種類型垃圾集裝箱箱號、箱型、箱源識別,配合末端處置需求智慧調度、精准配送;末端處置,實現老港基地智慧運營,固廢處置運營視覺化、透明化,建立即時資料獲取、分析、應用閉環,促進基地內生產設備、設施協調優化和資源、能源迴圈利用。

  由此帶來的變化是,生活垃圾轉運仿佛快遞配送,物流精准可溯可控,確保上海市中心城區生活垃圾的日產日清。如果垃圾混投怎麼辦?借助人工智慧科技就能破題,通過實时分析處理生活垃圾影像和視頻,可以準確地判斷出混雜其中的不合格异物。

  資料顯示,這套AI系統的抓拍率、檢出率、準確度及誤識別率等各項性能指標均處於行業領先,有效降低了濕垃圾品質監管的複雜度,有利於倒逼上游的垃圾投放和清運環節的分類操作,提昇垃圾分類品質,最大化支撐垃圾的資源化利用。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