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主體多元、結構優化、特色鮮明、富有活力的海南博物館體系
博物館撬動文旅融合新機遇
■海南日報記者劉曉惠通訊員李藝娜
博物館是一座橋樑,在歷史的長河中,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
5月18日是第46個國際博物館日。當天,2023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海南主會場活動將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啟動。今年的博物館日主題為“博物館、可持續性與美好生活”,強調了博物館在增進人的福祉和推進社區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意義,將博物館與人的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及社會的團結包容結合起來。
據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消息,截至目前,我省共有備案博物館40個,其中國有博物館18個,行業和非國有博物館22個。全省博物館藏品總數為184991件/套,其中珍貴文物4205件,主體多元、結構優化、特色鮮明、富有活力的海南博物館體系日趨成型。
喧鬧忙碌的港口,往來不絕的商賈,琳琅滿目的貨物……邁進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海上絲路的輝煌躍然眼前。這座年輕的博物館,跳動著海洋的脈搏,已經成為海南的一處文化地標。
不久前,澳門探索號文化旅遊公司董事總經理胡玉沛跟隨“藝海流金·陽光海南”內地與港澳文化和旅遊界交流活動來此參觀,透過博物館看南海歷史文化遺產,他激動不已:“這座博物館對保護文化遺產、促進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文化交流意義重大。我從小就在有著300多年歷史文化的澳門關前正街觸摸歷史、感知文化,如今看到2000多年前的海底奇珍,令我大開眼界。”
與胡玉沛同行的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則表示,“海南深入挖掘歷史人文資源內涵,‘文化+旅遊’的精彩演繹令海南充滿活力、充滿希望。”
正如吳志良所說,近年來,“博物館熱”在海南持續升溫,越來越多的市民遊客成為“博物館迷”,在一步千年的遊歷中,尋根歷史、賡續文脈。
據統計,當前我省各級各類博物館、紀念館年均舉辦陳列展覽上百個,參觀人數年均約300萬人次。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海南省博物館累計入館觀眾4.5萬人次,創2020年以來新高;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接待觀眾總人數達2.5萬人次,同比增長576%。
省旅文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我省正在推進博物館科學發展進入快車道,將鏡頭投向全省,更大、更完善的博物館版圖已初露雛形——
省民族博物館二期工程正加緊推進;東方市、定安縣、臨高縣博物館以及陵水疍家博物館已建成;三亞市博物館、瓊海市博物館、白沙黎族自治縣博物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博物館正在籌備新館……以博物館為支點,將撬動起海南文旅融合的發展新機遇。
(海南日報海口5月17日訊)
國際博物館日海南主會場部分活動
詩畫彩瓷——唐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長沙窯瓷器展
該展覽分為“焰紅湘浦口”“筆精妙入神”“大舟有深利”三個單元,以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長沙窯文物為切入點,展示出長沙窯在中國陶瓷外銷史以及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展覽時間:5月18日至8月26日
展覽地點: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北區二層8號展廳
南海文博大講堂
湖南博物院古器物研究展示中心主任、副研究館員方昭遠講述長沙窯與唐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
講座時間:5月18日15:00
講座地點: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北區多功能廳
“窑望千年——長沙窯中的詩與遠方”微型舞臺劇
該舞臺劇依託“詩畫彩瓷——唐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長沙窯瓷器展”,結合歷史背景進行藝術演繹,通過微故事演繹和胡旋舞表演,生動詮釋文物背後的故事。
時間:5月18日上午
地點: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北區多功能廳
抖音直播
由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文物報聯合抖音集團組織各大博物館開展的“在博物館遇見美好生活”文創新品推廣周系列線上活動。
直播時間:5月18日15:00
小美大觀——館藏小型貝類標本展
精選80種館藏小型貝類標本,以貝殼標本、活體貝類影像、數位化貝殼標本等多層次、立體化的展示管道,講述微小生物同樣神奇和精彩的生命故事。
展覽時間:5月18日至6月18日
展覽地點: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北區二層
文創上新
蘇東坡千古名方“雪中春信”改良的盤香、海南省五指山水滿鄉紅茶,搭配以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館藏的宋·青白釉纏枝花卉紋粉盒、宋·影青盞為原型設計的黑檀木盤香盒和粉青釉斗笠盞,文創驚喜等你發現。
上新時間:5月18日
新書發佈
“做海:南海漁家文化展”互動立體書突破傳統展覽圖錄設計,將學術性專業知識與科普性讀物巧妙結合,讓讀者通過手工互動形式體驗南海漁民的“做海”智慧。
發佈時間:5月18日上午
發佈地點: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多功能廳
社會文物公益鑒定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聯合國家文物進出境稽核海南管理處開展“瓊州鑒寶——社會文物公益鑒定諮詢活動”,資深文博專家為您現場答疑解惑。
活動時間:5月18日上午
活動地點: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南大廳
文字整理/本報記者劉曉惠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