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到社區助餐服務網絡搭建,再到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建設“高頻”養老場景服務就在家門口

上海 50℃ 0
摘要:得益於上海推出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民心工程,從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到社區助餐服務網絡搭建,再到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建設,諸多“高頻”養老場景被納入規劃,更多老人得以在家門口安享晚年。

  記者顧傑

  最近,一篇名為《這個上海老齡社區,徹底顛覆我認知》的文章在網上流傳:繁華的靜安寺商圈背後,老人家中的衛生間、臥室等都進行了適老化改造;臨近中午能吃到附近長者食堂送來的飯菜;若有興致,還能去周邊的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體驗休閒活動。

  在上海,類似的生活正成為越來越多老人的晚年選擇。得益於上海推出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民心工程,從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到社區助餐服務網絡搭建,再到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建設,諸多“高頻”養老場景被納入規劃,更多老人得以在家門口安享晚年。

  記者從市民政局獲悉,本輪“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民心工程已圓滿收官,部分名額超額完成。截至去年底,上海已建成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428家、社區老年助餐場所1608家,累計完成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超過1.3萬戶,一張原居安養的服務網絡正越織越密。

  居家改造住得安心

  “從沒有想過能這樣方便,十分感謝政府提供了這麼好的福利。”何奶奶是一比特高齡獨居老人,經由社區老齡幹部介紹實施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項目後,家中閒置多年的舊浴缸成了“淋浴區”,浴室還安裝了新的花灑、置物架、扶手等設備,洗澡不用擔心摔倒,老年生活質量大大提升。

  自2012年起,上海連續8年每年為1000戶低保困難老年人家庭進行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從2019年底起,面向全體老年人的新型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試點啟動,去年計畫完成5000戶改造任務,實際共完成6804戶,超額完成目標。

  在推進過程中,改造項目清單不斷精細優化,也更貼近老年人實際需求。現時,已形成涵蓋衛生間、廚房、客廳、臥室等七大日常生活場景的60餘項近300種產品供老年人選擇。除了基礎服務產品包和“浴改淋”專項產品包之外,還可根據老年人的個性化需求、愛好和房屋特點,進行定制化的方案設計和施工。

  對符合一定條件的老人,在全市統一補貼的基礎上,部分區、街鎮也給予一定補貼。上海還積極探索調動各方力量參與,如鼓勵和引導公益慈善組織、愛心企業等社會力量捐贈支持等,多管道提升老年人支付能力。

  “由於採取‘政府補貼一點、企業讓利一點、家庭自負一點’的資金分擔機制,產品品質有保障,價格補貼有實惠,這項民心工程受到不少老人的歡迎。”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相關負責人任薇告訴記者,現時,新型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項目在中心城區已實現街鎮全覆蓋,下一步將根據實際需求與條件,有序向郊區拓展,今年將完成改造5000戶,到2025年計畫完成2.5萬戶改造任務。

  社區助餐吃得放心

  伴隨著上海中心城區成片二級舊裏以下房屋改造圓滿收官,位於閔行區的浦江鎮迎來了數萬遷居於此的老人,湧入的人口催生出新的就餐需求。去年底,一家名為“浦江鎮瑞和·食光裏”的社區長者食堂在此落成,可輻射滿足周邊瑞和城、永康城兩個大居地區近2萬老年人的助餐需求,成了老人交口稱讚的一項“民心工程”。

  “我和老伴有時候來不及做飯,就來這裡買點帶回去,老年人吃飯能打八八折,還是非常實惠的。”前來購餐的一位老人說。據介紹,食堂提供早中晚一日三餐和全年無休的助餐服務,僅早餐就有20多種,午餐晚餐還可提供蒸煮類、小炒類、煲仔類等20多個菜品,為許多老人解决了“一餐飯”難題。

  依託民心工程建設,上海加速佈局社區老年助餐服務場所。截至2022年底,上海已建成1608家社區老年助餐場所,日供餐能力達20萬客左右。今年,全市還將在多個大型居住區開出社區食堂,至“十四五”末,助餐服務日供客能力將達到25萬客。

  如今,許多社區食堂已不滿足於簡單地提供一日三餐,而要讓老人們吃飽更吃好。利用數位智慧科技賦能而來的“智慧食堂”應運而生。位於虹橋路1004號虹橋社區AI食堂,設定了自助中餐區、自助澆頭面檔和24小時智慧小吃機等,實現了全程數位化管理和全無人烹飪。食堂還配有人臉識別等智慧支付終端,內寘的智慧系統還會根據老年人身體各項名額情况,實現個性化智慧配餐,幫助老人合理、均衡搭配膳食。

  “政府騰出場地,以需求為導向,讓老人們的一餐飯吃得越來越好。”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相關負責人薛文俊說,在運營管道上,助餐場所以公建民營為主,政府給予場地、水電等定向補貼,各區還推出了各自的優惠補貼措施,進一步讓利給老人,讓老人吃得更實惠放心。

  綜合為老晚年舒心

  老人在家門口享受到的為老服務,絕不僅僅是助餐那麼簡單。近年來,集社區托養、文體娛樂、智慧養老等功能於一體的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老人身邊,通過綜合資源,滿足老人多樣化的養老需求。

  不少綜合體就建在社區內,老人出門即可抵達。去年建成的華涇社區大橋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內設有老年人日間照護中心、康復輔助器具體驗租賃點等不同功能區,中心選址就在東灣社區內,可輻射社區內2300餘比特老年人。截至去年底,上海已建成428家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實現了街鎮全覆蓋並向片區延伸。根據規劃,截至“十四五”末,上海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將達到500家。

  在不斷滿足老人需求的過程中,綜合體的功能也在不斷更新。以求醫問藥這項老人的高頻需求為例,從2020年開始,上海要求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建設須配備醫養結合服務,可採取內設護理站或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約等多種形式。

  在托養和助餐這兩大基礎功能上,各中心因地制宜延伸出各具特色的服務。比如,有的中心內設長者運動健康之家,還有的中心引入轄區內養老機构或日間照護機构的認知症服務,滿足了老年群體的需求。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