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週期服務打出“組合拳”,臨港松江園區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打造可知可感氛圍和企業同成長

上海 40℃ 0
摘要:產業園區是服務企業的“最後一公里”,也是優化營商環境的主陣地。今年以來,臨港松江園區多措並舉,打出一套“組合拳”,持續推進營商環境的優化。

  記者俱鶴飛

  “小年夜辦理手續,節後上班第一天就拿到了證,效率簡直太高了!”位於G60科創雲廊的舶新(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為進一步發展需要辦理新的營業執照。行政總監裘逸翔找到臨港松江園區招商服務團隊——吳黎英工作室,遞交資料後,營業執照快速辦理,解了燃眉之急。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企業發展的土壤。產業園區是服務企業的“最後一公里”,也是優化營商環境的主陣地。今年以來,臨港松江園區多措並舉,打出一套“組合拳”,持續推進營商環境的優化。

  有事就找“吳大姐”

  像舶新這樣的創業型企業,在園區還有很多。“這些企業決策快、效率高,我們作為園區服務方,也要拿出相應的勁頭,配合好他們的快速發展。”工作室負責人吳黎英說。

  這段時間,吳黎英正帶著團隊一起研究上海新出臺的“優化營商環境6.0版行動方案”。“6.0版行動方案更加強調全生命週期和跨前服務,注重數位化轉型與營商環境改革相結合,‘一網通辦’‘一站式’都是方案裏的關鍵字。”

  為更好配合企業發展,吳黎英帶著團隊排摸企業“痛點”,“就比如在‘一網通辦’平臺申請證照,申報材料如何填報更加規範、在什麼節點遞交,對於創業公司來說,摸清這些流程可能要花不少時間。”為此,工作室包攬下企業“分內事”,從企業成立、證照辦理到股權變更、涉稅事項,“我們可以解决企業在落地、經營等各個環節的疑難雜症,全生命週期為園區企業服務。”

  很多企業沒有跟園區打過交道,吳黎英帶人主動找上門,企業也納悶:“你們怎麼一天到晚跟我聯系?”不過,正是靠著“向前一步”主動服務,吳黎英逐漸成為不少企業口中的“吳大姐”,工作室也成了企業的“第二行政中心”。

  在臨港松江科技城,不少企業從租到買,又從買一層樓,到買一棟樓,再到定制建造,與園區共同發展壯大。資料顯示,今年以來,園區新辦出證數總數為424項,較去年同比多出53%;變更出證總數為67項,較去年同比多出28%。

  做企業的創新“護盾”

  位於G60科創雲廊的美克生能源,是數位能源和儲能安全領域的“雙獨角獸”。在美克生能源副總裁孫海峰眼中,這裡是一座“高維”園區。

  孫海峰說,以G60高速公路為紐帶的科創走廊,聚集了越來越多的科技公司,一批長三角都市因這條路串聯了起來,科技創新要素在這裡流動。

  科技創新是園區不少企業的相似基因。為此,臨港松江科技城積極推動企業專案成果申報和品牌建設,幫助企業“牽線”,形成獨特科技優勢和壁壘。

  “早在十年前,我們就將智慧財產權保護作為園區重點服務工作,把强化智慧財產權保護融入激勵創新的全過程、促進投資和優化營商環境的各環節、擴大對外開放的各方面。”園區科創服務部業務經理管玉婷介紹,現時,園區企業每年專利持續保持30%以上增速,形成了臨港松江科技城的獨特特色和優勢。

  在這套工作機制的保障下,美克生能源就是受益者之一。“在知識產權體系構建方面,園區為我們點對點提供幫助,我們多個項目實現成功申報。”一般來說,專利申請時間為2到3年,有時甚至會3到4年,落戶松江以後,美克生重點專利申請時間已經提速至一年左右,現時已在這裡申請了290多項專利。

  無數像美克生能源一樣的科創型企業,通過知識產權鞏固了創新成果,形成了從科技到效益的良性迴圈。資料顯示,臨港松江科技城現有企業累計專利總數8910項,共有1170項發明專利,5060項實用新型專利,2100項外觀設計專利。“我們企業能有今天的專案成果,離不開園區對我們實實在在的幫助。”孫海峰說。

  與企業共成長

  臨港松江科技城聚焦特色產業集羣,是全市首個工業互聯網標杆示範園區。園區圍繞工業互聯網平臺、工業App、數位孿生、邊緣計算等產業鏈關鍵環節,重點導入了海爾CosmoPlat、用友精智、徐工漢雲、紫光雲等國家級重點平臺,並引進優也資訊、邁迪資訊、上海電氣慧程等一批行業應用企業。

  一方面注重招大引强,形成龍頭帶動;另一方面,依託園區豐富的產業資源和服務優勢,為創業者打造了一條加速跑道。

  2017年,園區首個自主運營的孵化載體——G60工業互聯網專業孵化器正式運行。5年時間裏,孵化項目接近200個,孵化器的面積從一開始5000多平方米拓展到1.6萬平方米。

  從園區經營角度來看,運營孵化器需要付出土地、人力和時間成本,但收益卻沒有招商引資那麼直接迅速。“孵化器關乎的是產業生態。”園區創新孵化部副總監戴禕瑋說,一個成熟的產業園區,需要導入龍頭企業,這些企業是金字塔的頂端,還需要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這些企業是“中流砥柱”,創業者和小微企業也是產業鏈條上的一部分,是金字塔的底端,這樣的生態才是健康的。

  “做孵化器的理念很簡單,我們有句話叫作與企業一起成長。甚至企業還沒註冊成立,當創始人找到我們時,服務就開始了。”戴禕瑋介紹,辦證、選址、交稅、申報補貼……在企業遇到困難的時候搭把手,根據企業不同階段,輔導企業申報合適的科技政策;企業遇到資金壓力時,幫助企業融資貸款;企業產品上市時,幫助企業進行產需對接,拓寬銷售管道,幫助企業跨過一道道坎,“讓創業者把更多精力放在產品研發上,別的事我們來做。”

  五年來,不少初創企業在孵化器裏畢業,今年,已有3家孵化企業在園區落地生根,成為園區客戶。戴禕瑋說:“園區最寶貴的財富其實就是企業。對於他們而言,我們要把營商環境打造成企業可知可感的氛圍,我們不僅是載體的運營方,更希望可以跟企業一起同行、共同成長。”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