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蕾
剛剛邁入“金三銀四”就業季,“北京碩博畢業生人數首超大學生”就登上熱搜:今年北京高校的畢業生數量約28.5萬人,創歷史新高,還有一個新變化是研究生(碩士和博士)畢業人數首次超過大學生。
今年上海高校畢業生情况如何?記者從上海市學生事務中心瞭解到,滬上2023届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達23.6萬人,比去年同期新增0.9萬人,亦創歷史新高。同濟大學今年本科畢業生約4400人,碩博畢業生人數約6500人;上海外國語大學今年的畢業生中,本科畢業生約為1500人,碩博畢業生約1700人;去年,上海交通大學本科畢業人數約4000人,碩博畢業生達6000多人。在上海的一些高校中,碩博畢業人數超過大學生的現象也不少見。
為何出現倒掛現象
為何會出現“碩博畢業生人數超過大學生”這一倒掛現象?
同濟大學教育評估中心主任樊秀娣認為,研究生人數擴大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首先,科學技術的發展帶來了人們思想觀念、生活習慣的變化,勞動力結構、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也都隨之發生變化。讀研究生的需求在新增,整個社會讀研究生的機會也在變多;其次,隨著我國生產力水准提高,國家經濟水准處於躍升階段,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多,家庭更多財富用於教育投入,也新增了讀研究生的現實可能性;第三,從學生角度而言,他們面臨著相當激烈的就業市場競爭,為了延緩就業壓力,增加就業競爭力,不少人會選擇繼續讀研究生;第四,從學校角度而言,為提升教學水准,不少學校往研究型大學發展,而這類大學的特點之一就是研究生人數多於大學生,學校這種謀求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因,也提供了更多讀研究生的機會。
上海應用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葉璟認為,2023年畢業的學生中,很大一部分是2020年入學的,當時正好是三年疫情的開始。疫情對就業造成一定影響,更多大學生希望進入到研究生階段繼續深造。同時,這幾年出國留學意願逐漸降低,囙此報考國內研究生的需求增多。
“隨著教育資源日益豐富,如果說十年前的研究生教育是精英教育,那麼現在的研究生教育有普及化、規範化的趨勢,而這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經階段。”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郝程程說。
就業心態如何擺平
放在“2023届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1158萬人”的大背景下,畢業生人數的這個結構性變化,似乎引發了就業市場的新焦慮:大學生怎麼拼得過碩博生?不讀到博士怎麼找工作?
樊秀娣認為,大學生就業還是有自身優勢的,不必太焦慮。首先,大學生年紀輕,生活負擔小,擇業的靈活性更高,並不是說研究生就一定能找到比大學生更好的工作;其次,任何學歷的人進入工作崗位後,都需要終身學習和全方位學習,大學生進入新崗位後也可不斷更新知識,創造財富。
上海外國語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曹姝婧表示,從接觸到的企業來講,它們很歡迎大學生,尤其傾向優秀的本科畢業生。在一些行業內,可能某個企業把學歷抬高到“研究生”,導致其他企業被動競爭,但就業最關鍵的是綜合素質、學習能力、工作熱情,而不是學歷。現在的大學更多的是通識教育,不少企業招聘新人後都要進行人才培訓,囙此畢業生要擺平心態。同時,現如今的就業狀況也提醒學生們,在校園裏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要及時瞭解社會新變化、新趨勢。
這一端是大學生的就業焦慮,另一端,研究生的就業壓力似乎也不小。網上有人提出疑慮:研究生這麼多,“含金量”會打折扣嗎?葉璟認為,無論是大學生還是研究生,目光都要放長遠,一個人的價值可以通過工作體現,但工作不是唯一途徑。讀研究生的目的,是為了在某個專業領域進一步精進。
樊秀娣表示,學術型崗位吸納能力日趨飽和,碩博畢業生也應有多元化的職業發展道路,比如除了學術型崗位,還可以選擇非學術型崗位,進入商業圈、工業圈、律師圈、金融圈。國外不少回到學校讀研究生的中年人,畢業後也並不是全部進入學術領域,而是繼續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業。
在樊秀娣看來,整個教育體系要體現多樣性、開放性、包容性,比如研究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應用型大學、技術應用型大學等各級各類學校都各具特色,普教和職教相互打通。重點、非重點院校間也可以打通,以保證人人都可以成才,每個人可以找到適合自己興趣愛好的學校。學校沒有高低之分,而是各具特色,從而實現均衡、充分地發展優質教育。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