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衛群
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栽下政策制度創新“梧桐樹”,吸引國內外貿易型總部企業紛至遝來。
記者從商務區管委會獲悉,近期,商務區首批30家貿易型總部得到認定。30家企業上一年度營業收入(交易額)近8000億元人民幣,其中,營業收入(交易額)超千億元的企業有1家,百億元以上的有7家;上年度稅收近30億元人民幣;排名前五的國際貿易企業占比商務區進出口貿易額近23%。
貿易型總部涵蓋新業態新模式
30家貿易型總部包括多家行業領軍企業。如連續三年居全球旅企第一的攜程,上年度交易額超5000億元;上海五銳金屬集團有限公司上年度營業收入達到750億元;上海新易騰集團有限公司現時華碩零售銷售為全國第一、華為全國第二、蘋果全國第五;中化石化電子商務(上海)有限公司是中國中化旗下全資子公司,2021年通過“壹化網”平臺線上交易量400餘萬噸、銷售總額超過200億元;德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是行業排名前列的聯動快遞、物流、跨境、倉儲與供應鏈的綜合性物流供應商。
30家貿易型總部行業分佈廣泛。其中,國內批發零售類7家,國際貨物貿易7家,國際服務與物流12家,平臺交易4家,占比分別為23.3%、23.3%、40%和13.4%。
從貿易方式來看,30家貿易型總部覆蓋了新型跨境電商、離岸轉手買賣、保稅展示、保轉跨、保轉展、跨轉保等貿易新業態、新模式。如上海中昊針織有限公司襪類出口連續成為全國第一,銷售襪品數量世界第一,它也是首批申請商務區自由貿易帳戶的企業之一。去年下半年,公司開始探索開展以“兩頭在外三單分離”為特徵的離岸貿易,在東南亞採購襪子成品後,銷售給北美、歐洲商家,累計貨值200萬美元。
除30家受認定的貿易型總部外,商務區還集聚了鍋圈、華峰、希傑、國鎧、震坤行等一批貿易型總部儲備企業,提前佈局未來。
創新政策上升為常態化制度安排
近年來,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將進博會通關便利、資金結算、投資便利、人員出入境等創新政策,上升為常態化制度安排,為貿易型總部的騰飛插上“翅膀”。截至目前,已為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內172家企業開立自由貿易帳戶。
為進一步推動貿易型總部集聚,6月30日,上海市商務委、市發改委、商務區管委會聯合印發《關於支持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貿易型總部企業發展的若幹措施》(以下簡稱《若幹措施》),涉及人才政策、金融支持,助力企業提高資金運作和管理能力、提升貿易規模、拓展國際市場,以及完善政府服務機制等方面。
《若幹措施》發佈後,啟動了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政策制度創新的“一池春水”:進出口銀行上海分行决定,首期提供300億元專項信貸額度,支持商務區內貿易型總部企業發展;中信保上海分公司表示,將以虹橋營業部為主體落實相關服務工作,積極支持商務區內外貿一體化發展,保障商務區內企業的買方平均限額滿足率高於分公司平均水準,對於商務區內符合條件的案件優先享受“理賠綠色通道”;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表示,將打出“一池+一鏈+一帳戶”組合拳,定制涵蓋全球現金管理、供應鏈金融及自由貿易帳戶服務體系在內的金融生態綜合服務,賦能區內貿易型總部企業。
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管委會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商務區將致力打造更多百億元千億元級貿易平臺,來承接貿易型總部能級提升和功能拓展。如以虹橋品匯、綠地貿易港為代表的“6天+365天”進博會常年展銷平臺,將建設包括虹橋國際咖啡港在內的10個百億元級進口商品集散平臺。以海外貿易中心、虹橋國際中央法務區為代表貿易服務平臺,以上海虹橋臨空經濟園區、上海西虹橋商務開發有限公司——西虹橋商務區為代表的市服務貿易促進示範基地,以虹橋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等為代表的上海市跨境電子商務示範區等,也都將通過提質增效,為商務區貿易新業態、新模式的加速發展賦能,起到“蓄水池”和“領頭羊”作用。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