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工博
“到博物館乘風涼,多愜意的事!”昨天18時許,市民姚女士下班後直接沖到上海博物館門口,排隊等候入場——昨天起至10月23日,每週二、週五上博在18時至21時實行夜間開放。
入夜,上博正在舉辦的三大展覽向預約觀眾開放,圍繞展覽推出的文創雪糕等文創產品同步推出——在這裡,參觀者們享受著上海複合式的魅力夜生活。
17時45分,等候的隊伍已蜿蜒至南入口的廣場上。排在最前面的是一家三口,他們提前40分鐘到達。據介紹,夜場所有觀眾必須通過網路實名制預約,現時夜場開放每場限額800人,可提前7天預約。
18時50分,陸續到場的參觀者們在一樓展廳前排起隊。工作人員見狀,立即上前介紹二樓和四樓也有特展開放,參觀者可錯峰參觀,排起的隊伍旋即散開。上博工作人員表示,為避免人員聚集,建議參觀時長控制在2小時內。
首批入場的姚女士朝著位於一樓的“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奔去,第一時間找到鑲嵌綠松石獸面紋牌飾,蹲下身貼著玻璃觀看,只見青銅鑄成的長方形框架四角鈍圓,以金屬線條勾勒出獸面形象,鋪填鑲嵌滿長不過一釐米左右的綠松石。這件文物誕生於西元前18世紀至前16世紀的夏代晚期,歷經三千餘年無一鬆動脫落。“這太令人驚歎了。”在姚女士眼中,令人驚歎的不僅是這件文物的藝術水準與工藝水準,從事工藝美術工作的她發現,這件文物採用的工藝與如今依然能在義大利等歐洲國家的建築和珠寶領域所見的馬賽克鑲嵌頗為神似,這一曾在古希臘流行的工藝可追溯至兩河文明時期。隨後,她前往四樓參觀“塔拉薩:海洋文明與希臘藝術”展,“中原腹地和愛琴海岸兩個古文明的展覽同時在上海博物館舉辦,是生活在這座海納百川的都市裏的幸福”。
來自二裡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鑲嵌綠松石獸面紋牌飾,和來自河南博物院的司母辛觥,將於8月30日先行結束在上博的展期。出土於1976年河南安陽小屯婦好墓的司母辛觥,昂揚挺立的身姿吸引了不少觀眾。在一家教育機構工作的李瀟是第二次來觀展,“之前和一比特河南的朋友來參觀,她說在老家都沒能一次看到這麼齊整的文物群”。
穿行在博物館內,有小學生捧著平板電腦拍下展品資訊,有年輕人在社交媒體上打卡,有漢服女子搖著輕羅小扇駐足流連。在一家外企工作的杜女士說,疫情之後,除了上博正在舉行的三場展覽,她還參觀過莫蘭迪和畢卡索的畫展,上海各類當代藝術和潮流展更是層出不窮,“上海是很有活力的”。
19時許,首批參觀完“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的觀眾圍攏到大廳裏文創產品櫃檯邊。商鞅方昇文創雪糕、“網紅”河南博物院文物盲盒和玉佩棒棒糖十分吸睛,還有讓人心心念念的數位藏品。上博是國內首家自行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位藏品平臺的文博組織。
19時30分,記者在上海博物館南門外看到,有因加班晚到的參觀者跑步進入博物館。笑臉洋溢在他們臉上:“全天候、高品質的文化生活,是我熱愛上海的理由。”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