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辰山植物園的“昆蟲旅舘”。資料圖片
記者陳璽撼
上海辰山植物園科普小院內的一片葉子似乎有了生命與智慧,在空中懸停數秒,看起來像在為選房而烦乱,最終看上一間竹屋,鑽了進去。仔細看,這其實是一隻切葉蜂,正提著一片被它從附近植物上切下的葉子,鑽回人工巢穴。這個人工巢穴還有個有趣的名字,即“昆蟲旅舘”。作為世界上保護和發展生物多樣性的經典工具之一,如今正在上海推廣。
“昆蟲旅舘”的概念起源於歐洲,利用迴圈可再利用的資料,如木材、稻草、磚頭、竹子等,為各種昆蟲提供不同類型的“房間”,供它們繁衍、棲息及越冬所用,是一種人工棲息地,使昆蟲為主的生物有更多存活空間。
記者在辰山植物園內看到,一座高1.6米、寬0.4米的“昆蟲旅舘”已開放了近一個月,旅舘設有10個大小和形狀都不同的房間,每間房都迴圈使用了一些種類的園林廢棄物作為填充物,如木屑、枯木枝條、有空洞的竹子、掉落的松果等,全部在辰山植物園裏就近取材。這座旅舘的底層是沒有房間的,只是鋪設了一些多孔磚,旅舘的屋頂採用了三角形的設計。這些都是促進快速排水、避免昆蟲旅舘受雨水侵蝕的手段。
對於首批客人裏有切葉蜂,辰山植物園相關人士表示,這並未出乎意料,因為不同的昆蟲對房間設計有不同喜好。倒扣的瓦片能吸引鼠婦、螞蟻等;木屑、枯木能為甲蟲、蜈蚣等提供棲息空間;樹皮是甲蟲、蜘蛛、千足蟲的最愛;松果會吸引瓢蟲,成為它的容身之所;枯竹則是泥蜂、切葉蜂的“理想家園”。辰山植物園這座“昆蟲旅舘”專門設定了兩間竹屋,分別位於三樓和四樓,一間三角形,一間正方形,對切葉蜂而言,很有魅力。
作為一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有益嘗試,“昆蟲旅舘”近年來在上海快速推廣。不只在植物園,滬太路上某組織也設定了兩座“昆蟲旅舘”,美其名曰“幸福裏”“溫柔箱”。由於填充料主要為枯樹枝和枯竹,現時已吸引黃蜂入住。長寧區多個社區的生境花園內也設定了迷你“昆蟲旅舘”,主要填充料是樹枝、竹子、枯木等,“開門”個把月後,均能見到較為理想的“招蜂引蝶”效果。
記者走訪發現,現時上海大多數“昆蟲旅舘”的功能仍以科普教育為主,其實“昆蟲旅舘”還有更多功能有待開發,比如生態修復等。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