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省以建設高標準農田為主要措施之一,全力推進“千億斤糧食工程”。高標準農田從哪來?又高在何處呢?探究一下長春市九臺區龍嘉街道的紅光村的高標準農田。
2019年紅光村276公頃水田完成高標準農田改造。在這個基礎上,村上在這裡修建了稻田公園。眼下這裡不僅成為周邊羣衆休閒放鬆的好去處,更成為一張亮麗的名片。
紅光村位於龍嘉街道東北部,由於村上全部是水田,過去一直被稱為“稻村”,大米的品質有口皆碑,可多年來光有個好名聲,村民卻沒賺到“實在錢兒”。村裡也試過改變人工工作的傳統管道,鼓勵村民使用農機,可是一來投入太大,二來這大型農機也施展不開。
“以前每家每戶的地塊太小了,農機根本用不上。”村黨支部書記李在德說。近年來,紅光村在政府部門的幫助下,利用農業項目資金,實施高標準農田改造。村裡協調全村406戶的土地通過入股或流轉的管道,與種植企業開展合作。各家各戶的田埂被打破,連成片,這個舉措使種植面積一下子就新增了30公頃。同時,配套田間水利設施,做到科學節能灌溉。
吉林省合十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說:從種到收全程機械化,只有高標準農田才能實現,現在合作社的土地基本全程機械化。
李在德介紹,“現時,紅光村糧食產量提高10%,肥料利用率提高2%,灌溉率提高7%。”
眼下在紅光村,大小不一的“燒餅田”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歸方連片的“高產田”;硬化的機耕路、混凝土的水渠一改以往田地的泥濘;水田裏沒了忙碌的身影,只有來回巡弋的無人機投放有機肥;不少稻田都建有鴨舍,鴨稻共生,節水、節肥、增效。自從實施高標準農田改造,村民們也可以放心大膽走出農田,出外打工。
“家裡的地不用惦記了,年底還有分紅,出去打工還能多賺一份錢。”村民王寶成如是說。
據悉,九臺區已建設高標準農田項目41個,總投資達14.92億元。(畢瑋琳)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