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華山醫院為醫護人員推出的門診年度報告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這兩天,一份門診年度小結“刷爆”了華山醫院醫護的朋友圈。“您的辛勞和付出,我們都記得……來看看您的門診報告吧~”寥寥數語,打開了很多醫生的回憶。全年第一天接診的患者、接診年紀最大的患者、接診最晚的時間、全年接診患者量、互聯網醫院門診量……每一個數位背後都是整整一年的守護。“被醫院的這波操作暖到了,也為自己能接診這麼多患者感到很自豪。”打開門診報告的醫生都這樣感慨。
張文宏醫生:12月28日全天門診,連續看診11小時
“哦?門診還有年度報告啊?我來看看。”在學生的提醒下,張爸在手機端査詢了他的“期末成績”。“還不錯嘛!全年在門診工作92天。等於說2/3的工作日都在看門診。還有這個,12月28日,門診看到18:46,那天病人挺多的嘛。”
作為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教授雖然繁忙,但是對於“看門診”這件事情,他可是“認真的”。
圖說:張文宏工作照和“張爸”的數據
“張爸不管多忙,每週兩個半天的門診時間他肯定是保證的。如果有時候實在因為重要事務時間衝突,他也會找時間把門診補上,讓已經預約的患者能够儘快就診。”張爸的學生小張醫生回憶說,“12月28日那天是週二,我印象很深。張爸上午是常規門診,下午是補上的門診,從早上8點開診一直到下午近7點看完最後一個病人,連續看了11小時,中午也幾乎沒怎麼休息。門診結束以後他也沒顧上吃飯,馬上回到寇里與海外歸來的科學家、感染科團隊討論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網路建設的問題。”
365天,全年無休的堅守
這份數據榜單裏,有一個名字反復出現,讓人忍不住驚歎“怎麼又是他!”皮膚科的陳連軍副主任醫師,365天全年無休,門診量和互聯網接診量全院最高。
“其實我診間看診並不快,但我習慣把碎片化時間用起來,比如坐一趟捷運半小時,我就拿著手機在看病。適合線上複診的,第一時間給出處方。病情複雜需要再問診或者用藥方案要調整等不適合線上問診的,趕緊給患者迴響。我經常和患者說,治療慢病必須保持隨訪。”
作為一名“深度用戶”,他坦言自己給資訊系統“找了不少茬”,親眼見證系統投入運營來,用戶好感度“蹭蹭”上漲。尤其是疫情之下,有了跨越時空的橋樑,醫患同盟終於變得可能。為了能讓患者一次線下就診就能get全套線上複診技能,他還整理了注意事項,整整一頁A4紙,介紹得妥妥的。
奔走多院區、午餐車上吃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黨支部書記孫廣濱教授,全年都在醫院總院、虹橋、浦東等多個院區開展醫療工作。他說,華山醫院多院區發展的格局對於像耳鼻喉科這樣的小規模科室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遇。只有科室中心組成員親自去“開疆拓土”,各個院區的業務才能做起來,培養更多的年輕人才,形成學科的影響力。
“我的週五是最忙碌的,上午總院門診,下午虹橋院區門診加手術。這一天我一般不開車,趁著中午班車上40分鐘左右的時間可以吃個簡單的午餐,或者打個盹。”接到電話時,孫主任剛剛結束週五上午的門診,急匆匆地趕12點30分開往虹橋院區的班車。
挑燈夜戰患者心中最亮的燈
作為國家神經疾病醫學中心主體,華山醫院的神經內、外科一直都是患者心中的明燈,從“榜單”也能一眼看出。
22點58分,神經內科副主任王堅教授的門診依然亮著燈,成為醫院這一年門診看到最晚的醫生。“那天是帕金森專病門診,看完最後一比特患者是深夜11點08分,確實挺晚的,所以我有印象。”王教授回憶。
因為學科和亞專科在全國確立的聲譽,即便有疫情,患者仍然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挑燈夜戰”其實是很多華山神經內科專家的常態。“神經科疾病很多情况複雜、病程也長,患者都是帶著厚厚的病歷和資料輾轉而來的,不忍心拒絕,無論是專家門診還是專病門診都經常加號看到很晚。”當然,患者的暖心也常常讓王教授很感動,“有些患者會主動勸我們休息一下,吃點東西,說他們多等一會兒沒關係。”
神經外科吳勁松教授是看門診到最晚的外科醫生,“年報”顯示,最晚21點50分。“可能因為我看門診是內科醫生的脾氣,手術臺上才是外科醫生的風格吧。”吳教授開玩笑地說。
作為全球臨床規模最大的神經外科診療中心之一,華山神外每年接診的腦腫瘤患者數量巨大,超過一半以上是外組織無法解决的疑難雜症。“腦腫瘤的精准治療常常要在切除腫瘤和保護功能之間做平衡,所以我們願意花多一些時間和患者交流、瞭解他們的生活和他們真正的需求,然後溝通確定對患者最好的手術時機和手術方案,給他們回到正常生活的信心。”吳教授說,患者把華山看成最後的希望,他很珍視這份信任。
眼中看的是切片,心裡想的是病人
得知自己在2021年的4月29日接診過一比特113歲高齡的老人,病理科鄒麗萍醫生自己也感到非常驚訝。“我們平時接觸標本比較多,很少跟患者直接接觸。也不知道老人是自己來的,還是家屬帶著她的切片來請我們讀片的。”鄒醫生坦言道,“不過呢,我們始終保持高度的責任心,不論是大病小病,對患者來說都是關係自己身體健康的大事。所以我們堅持讀好每一張切片,寫好每一份診斷,儘量做到準確。既要對得起患者的信任,也要對得起自己的從醫初心。”
一平方診室、看遍大半個中國
“去年今天你幫我女兒做的手術,她現在恢復很好。感恩,感謝!”1月4日下午,華山醫院胰腺外科主任醫師李驥收到了這條來自杭州的暖心簡訊。
2021年李驥教授服務患者遍佈全國178個地區,居於“華山醫生門診成績單地區數量”排行榜前列,“這肯定是因為我們胰腺外科在全國的領先,患者口口相傳,來的人就多了,還有很多黑龍江、內蒙古的老患者都成朋友了”,李驥介紹,華山胰腺外科每年有六成以上患者來自上海之外,“我們捕手的大多是疑難雜症,根據每個人的特點製定個性化精准診療方案,給病人感受很好。”科室主任傅德良教授領銜的胰腺外科對標上海全力建設亞洲醫學中心都市的目標,持續提升華山胰腺外科在全國的影響力,為更多病患帶去希望。
對於“年報”,門診部邱智淵副主任介紹,“我們做‘年報’的初心,就是在建設智慧醫院服務高品質發展、為患者提供最好服務的同時,也做一些創新嘗試,讓我們的醫生體會到成就感、幸福感和獲得感,從而更好地為患者服務。當然這需要醫院各個部門,尤其是資訊中心的支持。華山醫院是智慧醫院,更是一個人文、有溫度的醫院。”
2021年醫院管理部門攜手不斷創新服務模式,推動落實上海市“便捷就醫服務”七大應用場景,完成門診智慧就診數位化轉型1.0建設,實現“一部手機跑醫院”全流程智慧服務,患者滿意度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醫院資訊中心黃虹主任介紹,“未來,我們也將聚力智慧醫療、智慧服務、智慧管理,醫患攜手,共同創造未來醫療的模樣。”
新民晚報記者左妍通訊員劉燕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