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隔夜水、隔夜菜,真正不能吃的是“它”,剛害死9個人!

養生健康 81℃ 0
摘要:很多食物,只要一“隔夜”,就變得十惡不赦了。隔夜水、隔夜茶、隔夜菜、隔夜西瓜……傳言都是劇毒的!它們真的不能吃嗎?!隔夜水中確實含有亞硝酸鹽,但脫離劑量談毒性等於耍流氓。隔夜水真正該注意的是:要蓋蓋子,如果不蓋蓋子還老放著不喝,水可能會被污染,掉進灰塵、飛蟲,還可能細菌超標。

很多食物,只要一“隔夜”,就變得十惡不赦了。

隔夜水、隔夜茶、隔夜菜、隔夜西瓜……

這一個個,嘖嘖!傳言都是劇毒的!

它們真的不能吃嗎?!這篇一次說清楚!

傳言:隔夜水中的亞硝酸鹽太高會致癌。

真相:隔夜水可以喝。

隔夜水中確實含有亞硝酸鹽,但脫離劑量談毒性等於耍流氓。

我國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中,亞硝酸鹽含量規定為≤1毫克/昇[1]。研究發現,桶裝水、純淨水、自來水放置3天之後(隔夜了好多次),亞硝酸鹽仍在安全範圍[2],是可以放心喝的。

隔夜水真正該注意的是:要蓋蓋子,如果不蓋蓋子還老放著不喝,水可能會被污染,掉進灰塵、飛蟲,還可能細菌超標。

傳言:隔夜茶毒如蛇,喝了還致癌。

真相:隔夜茶可以喝。

根據北京市營養源實驗檢測[4],無論是普洱茶、菊花茶,放置12小時和24小時後的亞硝酸鹽含量變化不大,均低於0.2毫克/昇(符合安全限量標準<1毫克/昇),龍井略高一點但不超過0.3毫克/昇,都不會致癌。

(來源:soogif)

至於隔夜茶為什麼變色,這是裡面的茶多酚氧化了,加上久置後鞣酸新增,口感差一些,但不會危害健康。

有人擔心隔夜茶細菌新增,喝了拉肚子。其實只要茶葉本身沒有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不大可能發生細菌性食物中毒。

傳言:隔夜菜不能吃,吃多會致癌。

真相:可以吃,記住“及時放冰柜,剩葷不剩素,凉菜都別留”。

浙江寧波食檢院在2019年專門驗證,他們做了30道家常菜,把它們在4℃和25℃下,分別存儲0、6、12、24小時[5]。

(來源:soogif)

實驗表明:4℃下存放的各種菜,24小時後的亞硝酸鹽含量和剛出鍋的時候沒啥變化,不到國家規定的亞硝酸鹽的限量值的1/3[6],不會致癌。

在25℃下,肉菜隔夜沒事,但葉菜的亞硝酸鹽會大量新增,最好6小時內吃完。

還要注意:隔夜菜第二頓必須充分熱透(100℃加熱3分鐘以上),最好加些葱薑蒜,調味又殺菌。

傳言:隔夜西瓜不能吃,包保鮮膜細菌繁殖更快。

真相:隔夜西瓜可以吃,包保鮮膜冷藏沒問題。

曾經新聞發生的西瓜害人事件,大多是因為切西瓜的刀和保存環境不够乾淨,致病菌在西瓜大量繁殖所致。

(來源:soogif)

福建農科院的研究人員專門做過試驗,他們選取了三個品種的西瓜,切開後蓋上保鮮膜,放冰柜(4°C)16小時[7],結果發現:隔夜的西瓜和鮮西瓜的菌落總數差不多,可安全食用。

為了保證安全,切西瓜前要把刀、西瓜、手、案板都清洗乾淨。西瓜冷藏前,用透氣性好的保鮮膜蓋上。

傳言:隔夜的泡發木耳有毒。

真相:確實不能吃。

泡發木耳、銀耳要避免隔夜!

泡發木耳、銀耳和發酵的米麵、澱粉類製品,容易被椰毒假單胞菌污染,在常溫下產生耐高溫的米酵菌酸毒素。人吃了不僅會腹痛腹脹腹瀉、噁心嘔吐,攝入量過多可導致人體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來源:soogif)

黑龍江酸湯子中毒事件(導致9人死亡)的元兇初步認定就是它。

自己泡發木耳、銀耳,一般冷水泡1~2個小時就可以加工食用,實在來不及最好不超過4小時,用熱水泡的話時間還要更短,如果產生粘液,表面黏糊糊的、聞起來臭臭的,最好扔掉。

這個真不能要!久怒傷身!

最後送大家四句《莫生氣》:

別人生氣我不氣,

氣出病來無人替。

我若氣壞誰如意,

况且傷神又費力。

特約作者:黃圓圓|注册營養師

審稿專家:左小霞|解放軍總醫院第八醫學中心營養科主任

參考文獻

[1]GB5749-2006,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2]陳影,肖豔傑,柳曉琳.飲用水煮沸後放置不同時間亞硝酸鹽和硝酸鹽含量變化[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2018年,第39卷,第6期.

[3]秦品章.關於修改食品添加劑硝酸鹽、亞硝酸鹽使用衛生標準的若干意見[J],中國預防醫學雜誌,2005,6:150—151.

[4]隔夜茶毒如蛇?央視實驗還清白[J],中國茶葉,2014,36(06):23.

[5]http://py.zjol.com.cn/rdgz/201907/t20190724_10651911.shtml

浙江線上《隔夜蔬菜有毒?寧波食檢院用450個數據告訴你答案》.

[6]GB 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的限量.

[7]呂新,陳麗華,李曉琳,劉蘭英,黃薇,李玥仁.鮮切西瓜隔夜冷藏後的食用安全性評價[J].福建農業學報,2018,33(08):865-869.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