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北京廣播電視局刊發其在2022年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上交流發言內容。其中,北京廣電局楊爍指出:全面叫停偶像養成類網綜、“耽改”題材網絡影視劇,認真開展網絡影視劇等專項清查,著力營造清朗健康的首都網路文化空間。
如此看來,偶像養成類網綜和耽改類影視劇宣告凉凉了,那麼,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這會給行業帶來哪些影響呢?偶像綜藝和耽改劇的出路又在哪裡呢?
一、叫停後,對韓國同行來說肯定是一大利好
雖說有許多人確實瞧不上偶像類綜藝和耽改影視劇這些東西,但這是我們現時為數不多能在海外挑戰韓流的領域。
截止2021年底,中國耽改劇在東南亞播放量已逼近到韓國的3/4左右,而中綜也基本有韓綜一半的熱度了。當然,過去五年的努力也許就止步於此了。
上個月,韓國網絡上還對我們偶像行業在海外市場搶佔份額表示擔憂。和此前許多影視劇全靠盜版刷名聲不同,這些偶像養成類綜藝、耽改影視劇都有海外正版,打實貢獻了收入。
要說韓國應該挺感謝我們的,之前的遊戲版號寒冬也幫韓國遊戲在海外市場徹底站穩,從中國同行手裡撕下了一大塊份額。
如今我們的娛樂資本已經走得太遠了,他們推出的各種“潮流”,事實上超出我們社會普遍的承受能力,自然會遭受全面的反對。這幾年對於LGBT的整肅與打壓也事實上波及了文化領域,這是躲不過的。
耽改系內容是我們現時為數不多的有效輸出裏殺傷力最强的,如《陳情令》《魔道祖師》《天官賜福》都頗有人氣。
雖然這麼說不太好,但事實就是:偶像綜藝節目、耽改作品,都是我們現時對外輸出裏排前五的(按盈利金額)。砍掉他們,基本意味著過去五年裏中國很多資本的大部分努力白費,市場直接失守,韓國真的該好好感謝這邊的。
整治網文後,導致近300萬本小說徹底消失了,幫助韓國網文佔領北美市場。
限制遊戲版號,拖垮了一大批的中國遊戲公司,幫助韓國搶回了大量份額。
封殺偶像綜藝、耽改劇,同樣會讓韓國在東南亞市場的競爭對手直接消失。
這幾年韓國因為我們的決策,光是直接收入的增長就至少有幾十億美元吧。當初限韓令的損失,也許已經直接翻幾倍賺回來了。
二、一錘定音,徹底砸碎眾多娛樂資本的最後幻想
我思考了一下,這些年耽改和選秀捧出來的藝員,確實沒什麼值得遺憾的。但不代表一刀切就是好事,耽改作為一個題材本身沒錯,問題出在哪裡,出在資本的身上啊。
我們來看看這些年都有哪些平臺買了多少劇?以晋江已售影視版權耽美小說為例如下:
再來看看平臺的待播存量如下:
哪個題材掙錢就往裏沖,剛開始出演耽改題材的演員還是人氣中等的偏多,現在好,誰都想去靠演耽改分是一杯羹,觀眾看著能不覺得吃相差嗎?
從2021年9月,各大官媒連續發文,批判“耽改”作品,到廣電總局明確要求:堅決抵制流量至上、“飯圈”亂象、“耽改”之風等泛娛樂化現象。
到2022年1月,北京廣電局在全國會議上,正式宣佈:全面叫停偶像養成類網綜、“耽改”題材網絡影視劇。
這些動作的本質,其實就是娛樂資本快速造星、圈粉割韭菜的捷徑。近年來,唯利是圖的娛樂資本,很快發現“耽美ip改編劇”是極快速造星、讓一個無名新人、或者不知名演員一朝爆紅,成為頂級流量藝員的終南捷徑。
而當娛樂資本們按照既定的流水線模式,在眾多耽美愛好者、眾多飯圈追星少女支持下,成功打造了一個個頂級流量藝員後,勢必會讓更多其他資本,也爭相恐後加入到了翻拍耽改劇、快速造星大潮。
囙此,“耽改101元年”,慘變末年!幸哉,中國影視!各方娛樂資本的如意盤算一場空,至少以億為組織的巨額投資打了水漂,損失極其慘重,也是咎由自取。
三、偶像綜藝和耽改劇禁令後,娛樂資本的出路在哪裡?
當年穿越劇大火,一時間穿越題材紮堆,就變成了時代的眼淚。再後來清朝宮鬥劇大火,一時間清朝宮鬥題材紮堆,也變成了時代的眼淚。歷史啊,總是驚人的相似。
也就是說,短時間內會消停一下,但是否不久就會換個殼子,捲土重來呢?因為市場在那裡。如偶像養成類網綜,大不了不養成了,做成普通選秀;至於耽改劇就更是小意思了,大不了拍成雙男主劇,晋江寫手已開始寫無cp文等。
那麼,這次選秀網綜合耽改被吸完了血,廣電下令全面禁止,那下一波這些瘋狂的資本沖去哪裡呢?總會有題材接盤的,但不得不防又被搞臭名聲。可見,整肅飯圈亂象,打擊流量藝員與其幕後資本,是何等必要而正確的。
至於娛樂這本的出路,如果要說具體的舉措,也就是這個方向:引導高品質文娛產品的創作,用新的需求覆蓋舊的需求。
因為影視娛樂資本覺得拍這些東西成本低,來錢快,但這本質上是互聯網人口膨脹與內容生產不匹配導致的,更加多元化的文化產品太少,資本發現反正弄好的和弄這個,大家掏的錢都差不多,那還是做這方面比較方便。
如此看來,新增文化產品的多樣性,讓大家的可以真正發現自己的喜歡的東西,有功夫去討論點別的,類似於外國的某視頻網站等,這才是正道。
總之一句,這次出臺的這個政策,算是撥亂反正了,我們也是期待一下,未來影視圈能够逃離耽改咖們的毒瘤,實現真正的清朗。
歸根到底,在資本利益主導下,即使這兩種形式不能開展,總有人會另辟道路,形成類似的新風潮。比起單一的政策制止,更應該:引導高品質文娛產品的創作,建立正確的創作意圖和管控教育各網絡平臺。
總之,長期以來,娛樂資本一直自以為可以為所欲為,甚至掌控14億中國人的精神空間?簡直是蜉蝣撼泰山——癡心妄想!
中華民族的復興崛起,就是絕對不允許這種荼毒人類心智的“流量藝員”、傳銷洗腦的“飯圈文化”繼續存在。他們的末日已經來臨了,喪鐘為誰而鳴?——喪鐘為彼而鳴。
在全面降維的世界,誰能够改造自己,更好地適應二維世界,誰就是贏家。綜藝節目和遊戲一樣,都是文化載體,不分高下,載體無優劣,但內容有。如何對我們的文化進行合理揚棄和傳承,對外來文化進行辯證吸取和批判,是內容生產者們迫切需要考慮的問題。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