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陝西,行家從不喝西鳳酒,卻鍾愛這4款“廉價酒”,當地人:內行
在陝西,素來有“有酒不怪菜,酸菜一斤半”的俗語。
很多人瞭解陝西白酒,還是從“老酒王”西鳳酒開始,四届的中國名酒,幾乎成了中國白酒的一張名片,當面風光時,像茅臺、汾酒這樣的“一哥”都要給幾分薄面。
但是如今去了陝西,你會發現,西鳳酒已經不再想當初那樣受歡迎,反而一些小品牌的“廉價酒”成了“香餑餑”。
至於其中原因,想必陝西人都知道。
1:西鳳少個酒,最好繞著走!
自從貼牌酒氾濫後,品質和口碑都急劇下降,連很多本地人都認不清,到底哪款是西鳳酒廠釀制的西鳳酒了。
2:當地還有其他不少好酒。
他們單從品質來說,不輸西鳳酒,沒必要死守西鳳酒。
特別是當地這4款“廉價酒”,曾經在本地酒桌受歡迎程度,完全不輸一些大牌酒。
“陝西五糧液”——三糧液
曾經被稱為陝西的“五糧液”,其產酒地是陝西勉縣,這裡自古就是釀酒聖地。其選用本地優質高粱,運用地缸發酵工藝釀制,入口醇香,濃香四溢。
建廠60多年間,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迎來最高峰時期,當時幾乎當地所有的夜市,酒館,這款酒都隨處可見。
不過由於產品單一,再加上文宣不足,後來慢慢後力不足,沒有迎來更好地發展。
“榆林老酒,越喝越有”——老榆林酒
曾經的“陝西名酒”,2013年走出國門,在巴拿馬國際白酒評選會上獲得“金獎”,當年在山西,有“榆林老酒,越喝越有”的江湖稱號。
其採用混燒老五甑工藝,甚至當時,路過當地的外地人,幾十裡外都能聞到榆林當地酒廠的酒香。
其酒液入口更是醇香,特別濃香中伴隨著淡淡的米香,酒液綿柔,很多酒友都直誇,“沒有米酒之名,卻有米酒之柔”。
但是後來由於經營不善,加上名氣一直出不去,一直沒有更高的發展,不過近幾年,當地開始大力扶持榆林酒,希望榆林酒可以重鑄輝煌,再做突破。
“31人走向全國”——城固特曲
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這款酒?
城固酒廠52年建廠,靠著優質的酒質,從一個31人的地方小廠,到80年代,成了規模達幾億的著名酒廠。
靠著傳統的老窖工藝,加上當時釀酒的法寶-“真材實料”,其酒質幾乎成了當地一絕,入口醇和,濃香純正,特別是下喉瞬間,完全沒有那種地方酒的刺激感和辣喉感。
不過到了2000年,企業面臨改制,進行了一系列重組,酒廠瞬間出現了一系列經營問題,甚至走到了破產的邊緣,不過它的口感很多老陝西人肯定記得。
陝西一代名酒”——太白酒
陝西眉縣的一張名片,上世紀八十年代,幾乎佔據了大半陝西市場,更是榮獲了多界“陝西名酒”的稱號。
其釀制水源,採用當地太白峰雪山融水,土窖低溫發酵,酒液入口,甘甜清冽,滋味醇厚,窖香濃郁。
近年來由於宣傳力度不足,加上口感也受了一定影響,銷量有所下滑。
不少人可能發現,這些酒其實都是曾經在陝西,名震一時的存在,其口感都受到了長時間的檢驗,但是或多或少,因為文宣和經營問題,一步步下滑,到現在很多都只能固守本地這“一畝三分地”。
其實現代白酒企業,除了酒質,更考驗白酒企業的定位和文宣,像江蘇的洋河,靠著經營和定位的行銷,硬是銷售額突破了幾十億。
不過,也不是所有白酒都那麼幸運,可以遇見一個“伯樂”,像廣東的紅米酒,四川的綿竹大麯,甚至貴州也有兩款這樣的酒,不知道有沒有人認識?
君中元私藏酒
市面上從來不缺醬香白酒,缺少的是能堅持傳統醬酒工藝的白酒。
這款酒原料採用品質極佳的紅纓子高粱,皮厚、單寧高,相比傳統高粱,口感更佳醇厚。
它的釀制人曾傳政,曾師承李興發(茅臺原廠長)。
其工藝按照傳統12987工藝,堅持“高溫大麯”、“高溫堆積”、“高溫曲酒”的三高原則,酒液醬香濃郁,在本地口碑極佳。
但是重視酒質,不重視文宣後果就是,屈居一方,走不出本地。
酒液微黃透明,在燈光下像蜂蜜一樣誘人。
入口優雅細膩,微微發酸的酒香,裹挾著一股濃郁的醬香和焦香的複合香氣,中段微微發甜,完全沒有一絲辛辣感,讓人忍不住滿嘴生津。
下咽瞬間,全身都感覺通透起來。
綿竹大麯
清露大麯的大名在明國時期,就名震川貴,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被評為四川名酒,當時跟全興大麯號稱四川“雙曲”,在國內都是響噹噹的存在。
依靠川地特殊的氣候條件,加上優質的糯米原料,其酒液入口醇香濃厚,清雅甘冽。曾經很多在當地辛苦工作的工人,閒暇之餘,能喝上幾口綿竹大區,成了最開心的事情。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