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昌路記憶|滬漂夫妻開館子13年:從吃不起小肥羊到買了房

上海 52℃ 0
摘要:上海繁華的新天地旁,有一片年代久遠的舊式里弄。其中,尤以辟築於清代光緒年間、烟火氣濃郁的順昌路為甚。去年來,以順昌路為軸,這片百年老街坊終於迎來改建。鴻茂家常菜是順昌路上一家不算起眼的小飯店。在上海富有烟火氣的百年老街——順昌路上,餐廳和飯店並不少見。那時,叔叔在順昌路上開了一家麵包房,巫藝傑在店裡做了7年蛋糕學徒。

【編者按】

上海繁華的新天地旁,有一片年代久遠的舊式里弄。

這片方圓一公里的土地孕育了幾代人,也氤氳出綿延不絕的市井氣息。其中,尤以辟築於清代光緒年間、烟火氣濃郁的順昌路為甚。

歷史需要留存,社會亦要革新。去年來,以順昌路為軸,這片百年老街坊終於迎來改建。圍繞這片土地,澎湃新聞記者數次探訪,挖掘並記錄下一些故事。

為市民拍照81年的人民照相館、秉持老上海時髦的和平美髮廳、見證五代人生活的一棵廣玉蘭樹、在順昌路上成家立業的“80後”福建人……看似尋常的店、樹、人,互有人情往來,又各自承載往事。

在都市更新大潮中,他們有的已告別,有的將離開,有的仍待安排。

上海的城中舊事,也將在此演繹盪氣迴腸的未來。

鴻茂家常菜是順昌路上一家不算起眼的小飯店。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李菁圖

在上海富有烟火氣的百年老街——順昌路上,餐廳和飯店並不少見。

它們中既有擁有80多年歷史的盛昌餛飩店,也有“後起之秀”。不算長的一條街上,既能窺見高山族的生活,也繁育著“滬漂”的夢想。

隨著建國東路街坊都市更新項目的逐步推進,在不久的將來,順昌路將換上新面孔,而它的老故事,也將深藏於幾代人心中。日前,一比特“80後”店主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講述了自己在順昌路上的創業故事。

80%的菜是客人教會的

在順昌路上,鴻茂家常菜不算起眼,一層樓面不過十幾平方米,“80後”店主巫藝傑滿打滿算地租下多個單間,利用垂直距離,打造出一個三層空間。

巫藝傑是福建漳浦人,1999年同叔叔一起來上海謀生計。那時,叔叔在順昌路上開了一家麵包房,巫藝傑在店裡做了7年蛋糕學徒。其間,認識了在隔壁鍋貼店裡幫姑姑打工的妻子。

“當時她喜歡、想學(做)蛋糕,我們就這麼認識了,才有了今天。”7年後,巫藝傑回到廈門,在一家麵包店裏做科長,再後來,“覺得自己還是要出來做一些事情,打工就好像沒有出路,要買房這種都是天方夜譚。然後我就又回到這裡,又回到老地方。”

鴻茂家常菜一樓

2008年,借用鍋貼店,又籌借2萬塊錢,巫藝傑和妻子開了這家“鴻茂家常菜”。剛開時,這一行業對他們來說等於“零”,連翻鍋都不會。

巫藝傑坦言:“每個人都說,你們怎麼這麼大膽就開了。那時就想反正我炒的是家常菜,我只要把菜炒熟了,只要炒出來,價格合理,都有人吃的。”

鴻茂家常菜的麻婆豆腐

巫藝傑當時不懂本幫菜濃油赤醬的做法,常有客人想吃紅燒魚、紅燒肉,他只能硬著頭皮做。若是做得難吃,偶爾還要被奚落一番,“喂猪都比你燒得好吃”。

不過更多時候,客人是巫藝傑夫妻的“帶教師傅”,“他就說我教你怎麼燒。我們的菜80%是客人教會的,客人教我們放多少鹽、多少糖,怎麼燒本幫菜。”

夫妻倆年輕,學得也快,小飯店的日常經營漸漸步入軌道。

顧客的點單

巫藝傑回憶,剛開始因為手頭拮据,夫妻倆放料時很節省。“客人就會說你炒個肚絲,我只看到青椒沒看到肚絲。我那時候就覺得肚絲貴,少放一點。客人就說你這樣是不對的,你可以把價錢調高一點,但是你不能連主料都沒有。都是青椒,你讓人家怎麼吃?”夫妻倆於是虛心接受建議,“我們就一步一步地進步到現在。”

備餐的冰櫃

捨不得吃小肥羊,回家吃泡面

開店之初,巫藝傑的奔頭是“反正我一年能賺個5萬就好了”。沒成想,第一年刨除全部開銷,夫妻倆只賺了2000塊。

“我跟我老婆又吵架了。她就說不可能的,我們每天生意都做得這麼累死累活,怎麼不賺錢?你錢都花哪去了?”

第一年,因為借用鍋貼店的緣故,夫妻倆只做晚上的生意,為了節省開支,兩人凡事親力親為,沒有請幫工。鍋貼店每天下午5點半收攤,夫妻倆便從家中開著三輪車,拉著鍋碗瓢盆趕來,“每天都像大掃除一樣”。

開店一年後,夫妻倆開始想:做菜本來就是自己的短板,一共就幾個菜,人家吃膩了怎麼辦?兩人便商量,出去吃一吃別家的菜,回來研究一下自己做。

店鋪附近有一家小肥羊,2009年春節,巫藝傑跟妻子說:“要不我們去吃個小肥羊?”然而,進到店裡,選單上的價格勸退了兩人,“沒賺到錢,吃不下去。”當晚,夫妻倆一人買了一盒泡面,吃完便睡覺了。

提及這段過往,巫藝傑不免有些哽咽。

好在第二年,小餐館的營收有了10萬元。“那時候10萬塊錢,對我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天文數位。然後就想著說,我要是一直保持10萬,我們的日子就好過了,就越做越有信心。”

巫藝傑回憶,他初至上海時,順昌路就像一個特別大的菜市場,小攤販們在路邊賣魚賣菜,後來經整改,菜攤被規劃整齊。

不過那時候,因沿街開著夜排檔、擺滿小餐桌,街面依然雜亂。“你每天早上都可以看到,掃大街的人最生氣的就是掃這條街,(他們)每天都要推著滿滿一車的餐廚垃圾。”109路公交車經過這裡,也只能緩慢地開。小攤販們則“天天跟城管捉迷藏”。

到2010年,上海舉辦世博會,順昌路附近建了一個地鐵口。交通便利給鴻茂家常菜帶來了更大的效益,市容環境整改力度加强,也使順昌路變得整潔。這一年,餐館營收達到了20萬,巫藝傑開始裝修店面、將空間分層、雇傭幫工,餐桌也從兩桌擴到多桌。這以後,定期裝修店面成了他的習慣。

鴻茂家常菜三樓

“磕磕碰碰都有的”

開店十幾年,巫藝傑碰到的事情不算少。

他還記得開店第一年,一對穿著考究的情侶來吃飯,男人戴領帶穿西服,女方也挺標緻,兩人點了一個魚頭湯、一個炒菜、一個青菜,一共四五十塊錢。然後女方先走了,半小時後,男人把一盒烟放在桌上,跟老闆說去個洗手間再回來付錢,還說烟放在這兒,不用怕他跑了。

男人走後,巫藝傑進去摸了一下烟盒,是空的,便追上去叫他付錢,結果男人跑進弄堂裏,追不上了。“我們夫妻倆生氣了一天,四十幾塊對我們那時來說,比一天請幫工的錢還多。”巫藝傑說。

所以剛開店時,門外擺著攤子,夫妻倆還得瞅著,防止有人不結帳偷跑。“一年能碰到幾次。”不過後來,夫妻倆也漸漸想開,“反正你都吃不起了,我們就當作是救助吧。”

還有一次,一對約莫五十幾歲的夫妻來吃飯,吃了85塊。“這對夫妻吃完後說,你送我10瓶酒,我把錢付了。當時店裡一瓶哈爾濱賣6塊,我說10瓶酒60塊,等於我請你吃,我還得給你掃大街,怎麼可能對吧?”

對方把錢給巫藝傑後,巫藝傑沒有依照對方的要求退還,只是找了零錢給對方,對方便報了警。到了派出所後,警詧聽明緣由,便讓他先回去。

“反正做這行,磕磕碰碰都有的。”巫藝傑說,開店初期,隔壁的房東嫌飯店太吵影響休息。為此,有一段時間,雙方鬧得很僵。“我每年拎點東西去看他,他就把我弄出來。我還是拎點東西去看他。我覺得這很正常。”最後,經過溝通和互相理解,他們還成了好友。

開店初期,因為夜市生意火爆,順昌路上不時會有酒後生事的人。巫藝傑記得,大約八九年前,這條路變得和諧,打架的人少了。不過如今,鴻茂家常菜三樓的空調內機上,仍貼著一則打浦橋派出所的溫馨提示:“切莫打架,打贏坐牢,打輸住院。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心平氣和。莫衝動!”下麵還附有派出所的24小時聯繫電話。

“對第一個孩子有一種虧欠”

從1999年在順昌路麵包店裏做學徒,到2008年自己開店,再到如今順昌路所在的建國東路67街坊西塊、68-70街坊均啟動舊改,41歲的巫藝傑在順昌路上打拼已有20年。因為和妻子忙著生意,他的大兒子留在老家,由爺爺奶奶帶大。

“其實我們對第一個孩子有一種虧欠,因為生完他兩個月,我們就出來打工了。”巫藝傑回憶,那時一個月賺700多到1000塊,養孩子也很艱難。

“這個孩子真正跟我們在一起(生活),就是這兩年。”巫藝傑能感到自己與兒子之間有距離,“他好像缺了父愛和母愛。每次來了,我們說什麼,他都說好,都不反駁。”

隨著飯店經營步入正軌,日子漸漸好起來。賺到錢後,巫藝傑給父母在福建老家買了新房。2015年,夫妻倆在浦東康橋置業,總算安下了家。兩年前,他們17歲的大兒子來到上海念書。今年初,夫妻倆的小兒子也出生了。

鴻茂家常菜的選單上有100多道菜

現如今,鴻茂家常菜的選單上有100多道菜,包括本幫菜、潮汕菜、川菜等,店裡的老顧客既有街坊鄰居,也有打工人,有人在附近工作,也有人專程打車來吃。

記者採訪間隙,一比特阿姨同丈夫來到店裡吃午餐,她告訴記者,她的妹妹曾住在順昌路,推薦她來這兒吃飯,“妹妹說她把這家店當作自家食堂的,經常來打包幾個菜帶回家吃。”

隨著建國東路街坊都市更新項目的陸續推進,鴻茂家常菜的搬遷似已註定。巫藝傑想著,“最好不要離開這塊,我有可能會搬到麗園路或製造局路附近,這樣老顧客還是能過去的。”

不過,他也挺淡然,“如果說機會碰不到,也可以重新開始。”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