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肉食者天堂

新疆 110℃ 0
摘要:喀什是肉食者的天堂,來了之後才發現,原來一種簡簡單單的羊肉,能變幻出各種吃法。不僅烤肉串會有肥瘦搭配,喀什最特色的俗稱“白加黑”的油包肝子也是如此,一大塊白色的肥肉裹著深色的羊肝,油膩和乾澀的口感融合後,反而成了新的味覺體驗。清燉羊肉在喀什還有一種更“斯文”的吃法:缸子肉。和牛羊大巴紮一樣,每週末喀什也有鴿子巴紮,不過知道並前去的遊客不多。

肉孜阿洪的小烤肉(萬蜜/圖)

烤肉的多種吃法

喀什是肉食者的天堂,來了之後才發現,原來一種簡簡單單的羊肉,能變幻出各種吃法。

再多吃幾家又發現,各家烤肉雖然看似相似,吃起來卻大有差別。每家碼料不同,烤的程度也不同。我偏愛烤得熟透的,肉不要太大塊,最後外脆裏嫩,再撒點辣椒面就行。

我以前愛吃是古城正門外的藍公羊。進門時,胖乎乎的老闆像一尊佛像一樣,聳立在櫃檯後,面前擺了一大盤醃好的羊肉,他慢悠悠地串肉串,抬頭瞟你一眼。結帳時,他簡單用布把手一抹,問一聲:“吃了什麼?”然後胖手指在小算盘上點,也不擔心我們撒謊。

好幾年過去,再去藍公羊,發現櫃檯後的人換成了瘦一些的。向新老闆打聽,他說胖老闆是他親戚,去世了。店面翻新過,選單沒變,但點菜時他們開始記帳了,我也總覺得烤肉沒以前好吃了。

正在串肉串的老爺爺(萬蜜/圖)

於是我最喜歡的烤肉店,變成了民族街上的白公羊。白公羊的肉串稍小,但火候掌握到位,有外焦裏嫩的口感。給烤肉小哥拍照時,他總是格外配合,還老擺出怪表情。籤子倒數第二塊肉一般是肥肉,剛出爐時,肉串表面的油還在滋滋作響,趕緊送入口中,肥瘦相間,齒間留香。

不僅烤肉串會有肥瘦搭配,喀什最特色的俗稱“白加黑”的油包肝子也是如此,一大塊白色的肥肉裹著深色的羊肝,油膩和乾澀的口感融合後,反而成了新的味覺體驗。

烤肉串是最簡單樸素的烤肉,價格比北疆便宜太多,在5元左右,我在香妃墓附近的一家烤肉攤,吃過最便宜的2元一串,量和味道都絲毫不遜於市區。傳統上,他們會用紅柳枝串肉烤,因為烤時紅柳的植物香氣會滲入肉中。不過現在因為環保,絕大多數烤肉店都改成了鐵籤子。在周日荒地鄉的牛羊大巴紮中,還能找到紅柳烤肉,15元一串,可能啃完一串肚子已經半飽了。

周日牛羊大巴紮裏的紅柳烤肉(萬蜜/圖)

若是第一次踏入一家烤肉店,你可能會對食物的名字有些困惑。丸子烤肉不是一個個串起來的肉丸子,更像是羊肉剁碎後的一串長條狀肉餅。饢坑肉顧名思義,是將肉串掛入饢坑中,用坑內的熱氣將羊肉烤熟,時間稍長。架子肉的烤法類似,同樣放入饢坑內烤,不過肉更為大塊,而且是插在一個鐵架之上,直接端出來上桌。

白公羊的丸子烤肉(萬蜜/圖)

無論名字怎麼變,烤肉的做法大同小异,無外乎將新鮮的羊肉裹上雞蛋麵粉,再將其烤熟。當我覺得喀什的烤肉再也無法給我驚喜時,我遇到了蘇萊曼小烤肉。

羊肉的燉和鹵

小烤肉不就是小串一些的烤肉,能有什麼特色?真正吃的時候才感受到,當一口能抹一串時,這種大口吃肉的快感和嘴裡四溢的香氣結合在一起,能有多快樂。更何况還有那裡的羊骨頭,它的做法超級簡單,帶肉的骨頭用清水煮好,什麼料都不放,出鍋時撒一點鹽就行了。啃完肉之後,再用吸管往骨頭裏一吸,呲溜一聲,羊骨髓滑入口中,香氣頓時充溢口腔,油脂的美味讓整個人都放鬆下來,像飄在雲上。關鍵幾乎每塊骨頭裏的骨髓都很飽滿,貨真價實。

蘇萊曼的羊骨頭(萬蜜/圖)

當然吃多了會膩,我也終於意識到,為什麼新疆人吃肉總會配上生皮牙子(洋葱)。每盤羊骨頭上都撒了一把皮牙子,這裡的洋葱味道不沖鼻,生吃清脆可口,還帶有一絲甜味。一根骨頭,幾片洋葱,配上幾串小烤肉。離開店的時候,特別滿足。

蘇萊曼小烤肉在團結路美食街的這頭,另一頭是一家年代久遠的肉孜阿洪烤肉店,兩家賣的東西幾乎一模一樣,味道也同樣讓人流連。還有相同的是兩家老闆圓滾滾的身材,這肉如此鮮美,怎麼能不胖?

羊骨頭這種簡單粗暴的做法也適用於羊肉。別擔心膻味,這樣的羊肉在喀什不存在。清燉羊肉在喀什還有一種更“斯文”的吃法:缸子肉。

所謂缸子肉,並不是用大缸子燉肉,而是用小小的巴掌大的搪瓷缸子放在烤爐上,慢慢熱。有些缸子使用時間長了,已經被火熏黑,上面的漆也掉了不少,但這絲毫不妨礙裡面的美味,反而新增了一股柴火氣息。除了一大塊羊肉,還會加一些洋葱和胡蘿蔔,湯在小缸子裏沸騰,堪稱喀什的健康燉品。

缸子肉(萬蜜/圖)

羊肉的烤和燉最常見,另一種做法是鹵,一般用來做羊羔肉。我吃過最好吃的一家羊羔肉位於喀什市中心的一條小巷子裏,叫黑羊羊羊羔肉(我也不太明白為什麼維族人喜歡用顏色來給自家店命名)。

黑羊羊開了很多很多年,店面低調,若是從旁走過,幾乎不會留意到它。放羊羔肉的器具非常特別,它分為兩層,上層是鹵好顏色暗黃色的羊肉,下層則是依然冒著烟的鹵水,兩層中的隔板有孔隙。沒有客人時,羊肉上蓋著一層布,既保溫,又讓羊肉在鹵水蒸汽上更為入味。

140元一公斤,來晚了就沒了。老闆把稱好的肉剁成小塊,堆在一個饢上,接著往上面澆幾勺鹵水,饢和肉都浸潤在汁水裏,香氣撲鼻。

還記得前面提到的白公羊吧,他家生意越做越大,烤肉拉麵之外,烤鴿子、缸子肉和各種維族菜式都有,前不久,把一條巷子裏賣了十幾年羊羔肉的老大爺也收入麾下。從此,店外多了一個羊羔肉的櫃檯,老大爺成了白公羊的員工,專門負責賣羊羔肉。

光吃肉太奢侈,常能看到本地人的吃法是將肉搭配主食,一兩串烤肉配個饢或拉麵,或者點幾個烤包子,再或者點個帶肉的抓飯,保管吃到撐。

人們也把羊肉和其他主食混合,做成烤包子、薄皮包子,都是皮薄餡兒足的小吃。值得一提的還有肉饢,把羊肉碎揉入麵團,抹些油再放入饢坑中烤熟,味道讓我想到四川的鍋盔。打饢店裡不賣肉饢,烤肉店才是它們出沒的地方。

肉饢(萬蜜/圖)

鴿子湯和烤鴿子

在喀什吃多了羊肉,想換點口味的話,那鴿子肉是不二之選。抬頭看看那些黃色平頂土房子上,哪家缺少一個鴿子棚呢?我總能在住處的窗外,看到一比特維族老漢拿著杆子站在屋頂一角,向天空吆喝著,他的鴿子們呼啦啦繞著屋轉了一圈又一圈。

很多維族人養鴿子去比賽,民間不時會舉辦跨喀什地區甚至跨越南北疆的信鴿競飛大賽,獲得名次的話,能分到幾千甚至上萬的獎金。但大多數鴿子的下場,可能都是人們的飯桌。

鴿子的常見做法和羊肉一樣簡單,就是燉和烤兩種。他們甚至懶得剁成小塊,都是整只入鍋。我熱衷於喝鴿子湯,湯鮮美清香,呈亮黃色,上面浮著一層油,在大冬天喝上一口,馬上被暖意包裹。我在喀什嘗試過好幾家鴿子湯,加上在和田地區也吃了很多,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古城外的凱麥爾丁藍鴿子。

這是一家網紅店,若飯點來,很可能要在門口排隊。有次打車來,計程車司機很激動地說這裡的鴿子湯好喝,他又提醒我們少吃一點,“鴿子湯嘛,太補了,一個月吃一次就行了。”

藍鴿子的鴿子和湯分開上,鴿子不肥,肉香,在咀嚼骨頭時,更是回味無窮。有時我忍不住會吃兩隻(30元/只),鴿子湯倒是無限量。鷹嘴豆是另一個標配,常見於各類維族餐廳,吃起來軟糯,和其他豆類口感差不多。

藍鴿子的鴿子湯(萬蜜/圖)

喀什的烤肉店幾乎都會賣烤鴿子,但給我留下的印象不深。若是有時間,去莎車縣吃烤鴿子是個不錯的選擇,那裡有一家當地的網紅店——木卡姆餐廳。餐廳院落很大,主打菜就是烤鴿子,很多人出差路過時,都不忘打包十幾只帶回家。

餐廳大門的一側就是烤肉的小屋,裡面煙霧繚繞,熟練操作的小哥會笑著向你展現真正的烤肉科技。這裡的鴿子烤之前,會用麵粉蛋液醃制,烤出來和羊肉口感相似,外皮酥脆,裡面入味。

木卡姆的烤鴿子(萬蜜/圖)

和牛羊大巴紮一樣,每週末喀什也有鴿子巴紮,不過知道並前去的遊客不多。鴿子巴紮在香妃墓附近,街邊有很多賣鴿子蛋的地攤,再走進去,就能看到密密麻麻的人群。人們圍著各式各樣的鴿子評頭論足,各種禽類在耳邊嘰嘰喳喳。一旦有人開始挑選講價,旁邊就馬上聚集起看熱鬧的人群。雖然聽不懂他們說話的內容,但看著大家認真的勁兒,也覺得有趣。

鴿子的造型豐富多彩,有“地中海”,它們偏偏頭頂中間沒長毛,兩側和周身都羽毛濃密;有“白眉大俠”,它們眼睛和嘴之間長了兩撮毛,周身雪白,步態沉穩,像極了鬚髮白眉的老者;還有“孔雀開屏”,它們的尾巴豎立著,上面的羽毛張開,美麗優雅,樣子和孔雀無二。詢問了一隻最普通的鴿子,20元一隻,賣家還激動得拉我給他和鴿子拍照。

除了鴿子,各種禽類不少,鳥、雞、鴨、鹅、兔子等都有,大都被關在籠子中,一字排開。

最好看的可能是鬥雞場,這些雞一般有著深紅的雞冠和脖子,身體精瘦,脖子下胸口的毛稀少。它們在圍觀人的脚邊走來走去,一副兇狠卻鬥志昂揚的模樣,稍不注意,兩隻鬥雞可能就打起來了。買主並不害怕,一會兒撥弄下它的頭,一會兒拍拍身體。幾番往來成交後,把雞抱在懷裡或夾在腋下,就這麼悠然離開了。

鴿子巴紮裏的鬥雞(萬蜜/圖)

我喜歡在喀什大街小巷裏穿梭,去各種維族小店裏吃。

這類店大多價格便宜,而且還有個特點,就是賣的品種非常單一。比如烤肉店就賣各種烤肉,大一些的店會搭配凉皮、拉麵和烤包子等主食(藍公羊裏的凉皮都是隔壁店送過來的);鴿子湯店,只賣鴿子湯和羊蹄子,會配面;羊羔肉店,就賣純粹的鹵羊羔肉和饢;凉皮店,只有凉皮、牛筋面、面皮和饢;抓飯店,通常也只能找到抓飯。

選單也非常簡單,有時就一頁A4紙貼在牆上,或者做成一個塑膠立牌,放在桌上,老顧客根本什麼都不看,坐下就點。

我喜歡這樣的店,它們古老,像這裡的生活一樣一成不變。想到維族朋友跟我介紹時常說:“這是他爺爺的爺爺開的,好吃。”

萬蜜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