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到寶山顧村大型居住社區徵收安置房,在市中心住了大半輩子的舊改地塊居民肖阿姨有些沒想到,從新家出發步行一刻鐘,就有捷運、量販店和三甲醫院。“原來郊區生活也可以很便利。”
2003年,上海開始在近郊規劃建設46個“大居”,其中包括徵收安置房、共有產權房等保障房。談起保障房,過去人們會聯想到“不好看”“不方便”。但到實地一看,就會發現許多保障房不僅和商品房沒差別,而且生活也很方便。
打破人們固有印象的,是上海市住宅建設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市住宅中心”)保障房推進團隊,規模不過百人。18年來,他們活躍在幕後,統籌推動4100萬平方米市屬保障房啟動建設,讓眾多上海居民改善了居住條件。
造房子,更是“造城”
保障房推進團隊有個習慣:去一個全新“大居”項目,先不開車,坐公共交通去。
“只有親身體驗,才知道配套如何補短板。”市住宅中心黨總支書記、副主任匡韋仁說,這個習慣從團隊成立一直保留到現在。“在我年輕的時候,老領導就告誡我們,一定要帶著‘假如我就住在這裡’的想法去建設保障房,設身處地考慮居民的生活需求。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不是造房子,而是造城。”
“大居”規模普遍在5平方公里以上,最大可達14平方公里。由於地鐵線很難全覆蓋,捷運和公車的“最後一公里”接駁就顯得尤為重要。“大居”剛建成時居民少,公車客流不高,公車企業新辟和優化線路的積極性不足,導致“早班車不早,晚班車不晚”。隨著入住居民數量新增,公車優化需求愈發突出。
“去住在市區的孩子家過年,年夜飯剛燒好還沒吃我就要回去了,得趕晚班車啊。”有一天,一比特“大居”居民向團隊“倒苦水”,讓匡韋仁心裡一酸。隨後,團隊主動承擔協調工作,找到相關管理部門反復開會研究,對“大居”始發公交線路進行專項補貼,鼓勵公車企業做好服務,效果顯著。
市住宅中心配套管理科科長、黨支部副書記巢文穎每年堅持給居民發問卷,做滿意度調查,把全市37個建成和在建“大居”都跑遍了。住在松江南站基地的居民們今年反映,松江26路間隔時間太長,有的社區居民走到公車站距離太遠。帶著問題,巢文穎團隊和交通運輸管理部門牽頭開展黨建聯建“我為羣衆辦實事”活動,多次踏勘現場,和居民代表面對面座談,確定並實施了優化調整松江26路方案,使松江“大居”新增了高峰公車運能。據瞭解,其他“大居”的公交線路優化調整方案在近階段也將陸續開展實施。
現時,37個“大居”已建成37個公車首末站並投入運營,新辟公車始發線路百餘條,優化線路也超過百條。公車只是“大居”配套的一個縮影,結合居民生活需求,團隊協調統籌落地學校216所、衛生中心24家,新增養老床位7000張,新增社區商業逾100萬平方米,竣工市政道路超過400公里,新增公共綠地和防護綠地約815公頃。
“保障房建設沒有終點,這是一個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過程。”巢文穎說。
全力確保如期交房
在虹口北外灘街道、楊浦大橋街道的舊改安置房名單裏,“松江南站基地”頻繁出現,居民選中即可“交鑰匙”,無須排隊等待。這處“大居”首批房源有1.9萬套,周邊配套齊全。但在一年前,松江南站基地如期交房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住房是民生大事。申請保障房的家庭對房子抱有很大期待,盼著及時入住。但保障房建設難度高於商品房,因為地塊上有農田和工廠,建設條件更加複雜。
全市最大的“大居”松江南站基地體量大、建設難度高,地下有綜合管廊,地上有民宅廠房,加上新冠疫情衝擊,耽誤工期近3個月,建設單位起初對2020年年內交付沒有信心。市住宅中心保障房推進團隊瞭解情况以後主動承擔了統籌任務,和近10家組織反復溝通,把地塊裏的工程逐一分析、倒排節點。同時幫助建設單位打通“綠色通道”,通過主動服務、提前介入、容缺審批、壓縮流程、創新流程等管道,縮短審批環節流程,加快建設進度。到去年12月31日,松江南站基地終於實現房源交付,水、電、燃氣、有線電視全部開通,衛生、商業、公車等配套投入使用。
“國外有的都市來參觀,看到上海建的‘大居’覺得不可思議:在這麼大的社區裏,環境和配套竟然也跟上了。其實背後是許許多多建設者的努力。”一比特團隊成員坦言。
向商品房標準看齊
今年10月,位於馬橋“大居”的共有產權房社區富文苑交房。這11棟高層住宅外觀簡約,平均樓間距35米,視野開闊,小型綠地和7個健身活動區散落在社區各處,更像是商品房社區。
“保障房標準如今已經和商品房看齊了。”市住宅中心住宅管理科負責人說。18年來,隨著居民生活水準的提高,保障房建設標準也在與時俱進。如今,保障房普遍應用了新興的工業化建造管道——裝配式科技,降低施工譟音、揚塵的同時,加快交付的速度和質量。
在匡韋仁看來,作為統籌協調組織,團隊成員必須有創新意識,引導保障房項目的一線建設者們創造更美觀和舒適的社區。這幾年,市住宅中心保障房推進團隊除了去一線奔走協調,還參與製定各項標準,從源頭上提高住宅品質。
不少內容與想法是首次提出的新理念。2019年,上海保障性住房設計標準修訂版發佈,在多個方面進行了提升完善,並強調結合裝配式建築特點,在住宅全生命週期內新增居民使用功能變化的適應性。如今,團隊還聘請了協力廠商專業機构對保障房單體建築、社區規劃和景觀設計進行調研,對住宅品質做細化研究,提高社區入口、景觀、門廳、外立面、管線排布等風貌與品質。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