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研究所:大師麾下,近悅遠來

上海 76℃ 0
摘要:創所已滿5年的李政道研究所,歷經了3年多實體建設,近日正式啟用“工”字形實驗樓。

李政道研究所:大師麾下,近悅遠來

  與中國商飛隔路相望的金科路東側,近日出現了張江科學城的新地標——樓宇上標著4個大字“TDLI”,而TDL正是李政道先生的英文名縮寫。

  創所已滿5年的李政道研究所,歷經了3年多實體建設,近日正式啟用“工”字形實驗樓。隨著師生整建制入駐新的實驗樓,研究所也迎來新一任所長張傑院士。這位被李政道稱為“忘年至交”的著名物理學家表示,將帶領全所人員把李政道研究所建設成為世界頂級的前沿基礎研究機構,形成“上海學派”,發揮新型研發機構的創新引擎作用。

  事實上,最近李政道研究所旗下的院士不止多了一人,創始所長、諾獎得主弗朗克·維爾切克與研究所特聘教授賈金鋒,在兩年一度的院士增選中分別當選為中科院外籍院士和新科院士。現時,研究所已聚集若干學術大師領銜的研究團隊,吸引來一批擁有科創活力的青年才俊,各個實驗平臺建設正穩步推進。

  瞄準前沿:暗物質和基本粒子“捕手”

  早在2014年底,李政道先生就向黨和國家領導人建議在滬建立一個國際化的科學研究所,對標1921年成立、對量子力學領域產生重大影響的玻爾研究所,從事物理和天文方面最前沿科研。在國家相關部委和上海市等各方大力支持下,李政道研究所於2016年11月在上海交大成立。時任上海交大校長的張傑表示,李所建所的初心正是著力打造世界知名的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全球嚮往的頂尖科學精英聚集地、青年科學家實現夢想的聖地。

  走進總建築面積約5.6萬平方米的李政道研究所實驗樓,在實驗平臺展示區,堪稱“暗物質捕手”“基本粒子捕手”等的實驗設施一應俱全。如在量子物理領域,上海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講席教授、副院長賈金鋒,作為拓撲量子計算實驗平臺負責人,帶領團隊製備出一種拓撲絕緣體,在全球首次成功捕獲被理論物理界預言的“馬約拉納費米子”,為打造拓撲量子電腦奠定了基礎。實驗中,他們創新性地量測了馬約拉納費米子的空間分佈及自旋特性,這些方法現時在國際上被廣泛使用。

  根據國家中長期科學發展規劃,李政道研究所著眼於21世紀國際公認的最重要科學之謎,找到宇宙中極大和極小間的關聯,在粒子與核子物理、天文與天體物理、量子基礎科學3個方向開展重大科學問題研究,先期重點建設暗物質與中微子、實驗室天體物理、拓撲量子計算3個實驗平臺。

  國際諮詢:最强大腦聯席“設定議題”

  作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重點任務和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現時李政道研究所已彙集來自六大洲、十多個國家的百餘名科研人員,近兩年每年吸引長短期訪問學者近200人,舉辦國際國內學術會議30餘次,發佈各類學術報告近200次。

  其中,首任所長、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維爾切克教授現時擔任李政道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繼續在科研規劃、重要研究方向和重大科學計畫組織方面發揮積極作用。這位2021年上海市“白玉蘭紀念獎”得主,是先後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波蘭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的“五院院士”。

  提出問題,常比解决問題更重要。基於他的影響力,在其多方聯絡下,研究所先後聘請了20比特國際頂級科學家,組建國際學術諮詢委員會,針對研究所的團隊建設、研究方向、重點發展研究領域、年度研究進展等方面,進行學術評估並提供戰略性諮詢。

  這樣最强大腦之間碰擦出的智慧火花,帶來了李政道研究所的“議題設定”機制和能力。同時,維爾切克每年在瑞典舉辦量子前沿物理暑期學校和研討會,並由李政道研究所協辦,邀請國際知名學者分享學術前沿報告,同時選拔資助一批我國學者和學生參加,助力青年師生開闊國際視野,力爭在國際學界彰顯中國科研。

  大師麾下,近悅遠來。李政道講席教授、日籍學者柳田勉曾是東京大學“科維理”宇宙物理學與數學研究所的主要建設者之一,如今他已在李政道研究所工作3年。他表示,對李所未來充滿信心,接下來將繼續盡己所能,為培養年輕一代科學家貢獻力量。

  看重青年:平等機會下沒名額有責任

  1957年,李政道與楊振寧因發現宇稱不守恆現象而共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如今,恰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對基礎科學空前重視,對青年科研人員寄予厚望。青年的潛力與活力,也是95歲名譽所長李政道最關心的。

  李政道學者、青年科學家鐘瑞丹來李所的時間還不長,她在美國求學、工作將近10年,既遇到恩師,開啟了學術道路;也遇到愛人,結婚生子。“當時歸還是不歸,是一個很艱難的抉擇。”鐘瑞丹記得在交大閔行校區有一句標語,寫的是“祖國終將選擇那些選擇了祖國的人”。隨著對李政道研究所逐漸瞭解,她發現這裡是一片淨土,有著國際化的研究視野及工作環境,卻沒有所謂的“學術山頭”、資源壟斷,每個人都有完全平等的機會,以及充足保障和支持。

  在所裡,青年學者並沒有那些功利而死板的績效考核,同時優秀的行政團隊替他們分擔了絕大多數與科研無關的事務,“這些都讓我心懷感恩,讓我們心無旁騖,潜心耕耘,做自己感興趣的、認為有價值的研究。”她說,“沒有任務,只有機會;沒有名額,但有責任”這並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李政道研究所切實踐行的理念。

标签: 李政道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