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欠欠兒的小手,會不會經常向頭皮痛下黑手?
(來源:soogif)
撓頭皮的時候,是不是經常能摳下一些小顆粒?
看著手指縫裏帶血痂、皰疹的小顆粒,你的小腦袋裏會不會滿是問號?
(來源:soogif)
可能有兩種情况。
1.相對健康的
樣子:白色或淡黃色,個頭不大,小米粒大小。
原因:頭皮出油太多,淤積在毛囊皮脂腺的導管裏。如果沒有及時排出,就會逐漸濃縮,變成顆粒狀的“白頭”。
(來源:自己畫的)
你身體其他部位的油脂分泌旺盛,特別是臉、胸、背,也就是“油皮”[1]。
出油多,說明你的雄性激素分泌有點旺盛。你要麼是一個30~60歲的硬漢,要麼是還沒絕經的靚女[1],我猜得對嗎?
2.相對不健康的
樣子:大塊的顆粒,甚至是片狀的,大如雪花;同時還有頭皮瘙癢、皮屑等。
原因:大概率是毛囊炎;嚴重時,頭皮毛囊還有膿腫[2]。
摳下來的這些顆粒物,就是膿腫破潰後,長出的血痂、膿栓,以及細菌、真菌等的混合物。
引起毛囊炎的,可能是一些細菌,但更可能是一種叫“馬拉色菌”的真菌,也叫“糠秕孢子菌”[2-4]。它占到頭皮真菌總數的96%[5]。
(掃描電子顯微鏡下的馬拉色菌[1]。來源:Lasers Surg. Med)
馬拉色菌很愛吃油脂,頭皮都是它們的“自助餐廳”[5]。
它還是一種條件致病菌[5]。顧名思義,馬拉色菌平時和我們相安無事,只有在一定條件下才會致病。
比如,油脂分泌太多了,或免疫力低下,或老是不洗頭[3]。
這時候,馬拉色菌就能可勁兒吃、可勁兒生,從而形成毛囊炎。
但是別太緊張,並不是只要能摳下來小顆粒,就是被真菌感染了。
如果還伴有頭皮發癢、紅疹、膿皰、分泌物等,那真菌感染的可能性才更大。
要想確認,需要去醫院做個真菌檢查。
馬拉色菌繁殖太猛,子子孫孫紮根頭皮毛囊,會破壞頭皮的保護層——角質細胞。
被破壞的角質細胞脫落,會形成頭皮屑。
(來源:自己畫的)
如果還不及時控制炎症,頭皮就會持續被破壞,角質層明顯變薄。
老有頭皮屑的人,頭皮細胞平均不到10層,而健康人的頭皮細胞有25~35層。顯然,頭皮的防禦屏障被嚴重削弱了[7,8]。
(來源:自己畫的)
馬拉色菌在“貪食”頭油的過程中,會“拉”出一些“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量大時,會散發令人討厭的氣味[9]。
更可怕的是脫髮!在脫髮人群中,馬拉色菌感染者的比例明顯較高[10]。
馬拉色菌在毛囊內大量繁殖,會將毛囊部位的油脂分解成游離脂肪酸。游離脂肪酸會反復刺激毛囊,最終導致毛囊擴張而破裂,內容物釋放入周圍組織產生炎症反應。毛囊還會被一個個破壞掉,導致脫髮!
(來源:自己畫的)
雖然脫髮和很多因素都有關,比如遺傳、年齡、性激素水准、頭髮的營養攝取、精神狀態等[11],但頭皮“物種”失控和“生態系統”破壞,還是會讓頭髮無情地拋弃你。
毛囊裏還有負責再生的毛囊幹細胞,萬一它們也遭受攻擊,就會被瘢痕替代,形成“瘢痕性脫髮”。這種脫髮是不可逆的,也就是永久性脫髮[12]。
1.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別喝酒[13-15]。
2.沒事別撓頭。
3.注意休息,不要熬夜。
4.勤洗頭髮,選擇可抑制真菌的洗髮乳,比如酮康唑洗液。
5.枕套每週更換1~2次。
如果情况嚴重,滿頭都是紅疹或者膿皰,出現膿液、滲液,頭皮瘙癢、疼痛症狀,影響到工作甚至睡覺時,千萬別猶豫,趕緊去皮膚科就診!
特約作者:龔龍|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醫學博士
參考文獻
[1]Ro BI,Dawson TL. The role of sebaceous gland activity and scalp microfloral metabolism in the etiology of seborrheic dermatitis and dandruff[J].J Investig Dermatol Symp Proc,2005,10(3):194-197.
[2]雷萬軍,代濤.皮膚學[M].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
[3]Malassezia species in healthy skin and in dermatological conditions.Prohic A,Jovovic Sadikovic T,Krupalija-Fazlic M,Kuskunovic-Vlahovljak S. Int J Dermatol.2016 May;55(5):494-504.
[4]Malassezia ecology,pathophysiology,and treatment.Theelen B,Cafarchia C,Gaitanis G,Bassukas ID,Boekhout T,Dawson TL Jr. Med Mycol.2018 Apr 1;56(suppl_1):S10-S25.
[5]C. W. Saunders,A. Scheynius,J. Heitman,《Malassezia fungi are specialized to live on skin and associated with dandruff,eczema,and other skin diseases》,PLoS Pathog.,卷8,期6,頁e1002701,2012,doi: 10.1371/journal.ppat.1002701.
[6]J. W. Lee,B. J. Kim和M. N. Kim,《Photodynamic therapy: new treatment for recalcitrant Malassezia folliculitis》,Lasers Surg.Med.,卷42,期2,頁192–196,2月2010,doi: 10.1002/lsm.20857.
[7]路永紅,冉玉平.馬拉色菌與頭皮屑[J].皮膚性病診療學雜誌,2001,008(004):267-268263.
[8]Kerr K,Darcy T,Henry J,Mizoguchi H,Schwartz JR,Morrall S,Filloon T,Wimalasena R,Fadayel G,Mills KJ.Epidermal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symptomatic resolution of dandruff: biomarkers of scalp health.Int J Dermatol.2011 Jan;50(1):102-13.
[9]Gonzalez M,Celis AM,Guevara-Suarez MI,Molina J,Carazzone C. Yeast Smell Like What They Eat: Analysis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of Malassezia furfur in Growth Media Supplemented with Different Lipids.Molecules.2019 Jan 24;24(3):419.
[10]Nematian J,Ravaghi M,Gholamrezanezhad A,Nematian E.Increased hair shedding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ce of Pityrosporum ovale.Am J Clin Dermatol.2006;7(4):263-6.
[11]Al Aboud AM,Zito PM.Alopecia.2020 Sep 29.In: StatPearls [Internet].
[12]戚世玲,趙瑩,張小婷,等.53例瘢痕性禿髮的臨床和病理特點分析[J].中華皮膚科雜誌,2013,46(010):731-735.
[13]張宏,巢和安,吳赤篷,等.青少年皮脂溢出相關疾病的危險因素及其與消化道疾病相關性的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皮膚科雜誌,2006,39(2):102-104.
[14]李俊峰,馬俊平,劉傑,等.項部瘢痕疙瘩性毛囊炎[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誌,2011(11):60.
[15]佚名.長春地區馬拉色菌感染相關疾病的流行病學研究[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誌(5期):492-493.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微信蒐索並關注公眾號“騰訊醫典”,獲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