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不少大大小小的盆地,四川盆地是最大的那個,南陽盆地也不小,襄陽和南陽分居盆地南北兩端,而且兩地的方言也有不少相似之處。不少人奇怪為何襄陽為何不劃入河南,這樣南陽盆地就可以作為一個整體存在了。
關於這個問題,最流行的說法就是因為襄陽的位置太過重要,為了防止割據,所以不能和南陽成為一體,必須要把襄陽分出來,形成犬牙交錯的局面。這種說法確實有一定的道理,國內類似的情况也有不少,如漢中、重慶之於四川也是這種局面。
不可否認山川形變、犬牙交錯的制衡理念用在行政區劃的劃分中,對維護穩定具有積極意義。秦嶺淮河這一南北地理分界線,從西到東有三個重要的戰畧節點,陝西漢中居西、湖北襄陽居中、安徽淮南(壽縣)居東,自古以來但凡亂世,必為兵家必爭之地。
襄陽位於秦嶺淮河一線的中間位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南北勢力形成對峙的情况下。相比西線的崇山峻嶺和東線的水網密佈,居中的襄陽因具有水陸交通的優勢,具備大規模用兵的條件,往往成為必爭中的必爭。古人曾這樣形容襄陽:“天下大勢,首蜀尾淮,而腰在荊襄。若襄陽失,則江陵危。”可見襄陽是最為關鍵的節點。顧祖禹在被人譽為“海內奇書”的《讀史方輿紀要》中也說過:“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也就是說,襄陽的得失,關乎天下。
在漫長的歷史中,作為南陽盆地的南部門戶和江漢平原的北部門戶,襄陽的重要性被顯現得淋漓盡致。遠如春秋戰國時,楚國奪取南陽盆地,據襄陽,擁商於之地(陝西省商洛市一帶),西出武關,直逼關中,差點滅掉秦國。雖然沒有成功,但西漢高祖劉邦重演這一劇本,攻入關中,秦朝滅亡。三國時,關羽戰襄陽,嚇得身在許昌的曹操幾欲遷都。宋元時期,蒙元奪得襄陽,南宋北部防線很快崩潰,而後滅國。
南陽盆地同四川盆地一樣物產豐富,但南陽盆地不同之處在於它並非那麼封閉,水陸交通便利,南船北馬,進可攻退可守。襄陽和南陽分開,互相牽制,雖然對區域交流融合造成一定的不便,但對區域的穩定是有積極意義的。
當然,這是從地理條件和地緣因素方面考慮。實際上,從歷史的角度上來看,襄陽和南陽雖然在歷史上也曾作為一個整體出現,但一般時間並不長。在更長時間裏,襄陽則是同楚地或者說湖北是聯系在一起的。商代時,楚人部落被擠出中原,楚人初居丹陽,後幾經輾轉,最後在鄂西北的荊山紮根,“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經過艱苦奮鬥,楚國逐步發展成為春秋戰國時期一方霸主。楚都鄢郢中的鄢都就在今襄陽市下轄的宜城市,後來被秦將白起用水給淹了。戰國後期,楚都遷至江陵(荊州),但是襄陽仍然是楚國軍防重鎮,名為“北津戊”。荊山在哪裡?就是在今襄陽市南漳縣以及保康縣一帶,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這裡可以說是楚國的龍興之地。湖北稱為荊楚大地,也源於此。這也意味著,襄陽是湖北的覈心地區之一,不單單是從地理或者行政區劃上來說,更多的是基於歷史文化的淵源上。
大約是在東漢末及三國時期,襄陽、南陽作為一體出現,當時南陽郡轄區包括襄陽市北部的部分地區,但襄陽南部大都是屬於南郡的。之所以說這個時期襄陽、南陽關係密切是因為它們都隸屬於荊州(相當於省級),不過,荊州的治所(相當於省會)在襄陽。另外,東漢創始人劉秀(今襄陽市棗陽人)當時是南陽郡人,正是以南陽盆地為跳板,奪得天下的。唐朝時期設立的山南道以及後來的山南東道,均把南陽、襄陽包含在轄區之內,但治所都在襄陽(時稱襄州)。從歷史方面來看,襄陽雖然佔據南陽盆地的面積小,但是位置更重要,影響力更大。若哪天非要將南陽盆地劃為一個區劃整體,南陽被襄陽吞掉的可能性更大些。
在元朝時,設立河南江北行省,管轄範圍非常大,北至黃河、南至長江,主體範圍包括河南、湖北、安徽及江蘇長江以北的地區。雖然考慮到地區之間的相互牽制,但元朝地盤太大,往往以山河為界,粗放型地劃分大塊,而且存在的時間並不長。真正精細化劃分是在明清時期,不再單純以山河為界,而是出現很多互相制衡、犬牙交錯的局面。
從歷史發展的情况來看,雖然襄陽的歸屬在南北勢力之間常會有一些變化,但它更多是和南方保持一體,這就造成了襄陽、南陽兩地雖然同屬一個盆地,但是並沒有形成比較統一的文化和區域認同,彼此之間的差异還是比較明顯的。比如兩地的飲食習慣,南陽人愛麵食,襄陽人以米食為主;方言上面,南陽屬中原官話,而襄陽屬西南官話等等。
總之,襄陽未能劃入河南,或者說南陽沒能劃入湖北,這不僅有地理地緣的因素,還有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人文差异因素。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