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嵩全家被殺,是陶謙失察還是蓄意而為,三條史料對照可辨真偽

江苏 85℃ 0
摘要: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十回,發生在曹操一家老小被殺之際,相關人物分別為陶謙、張闓和曹操。陶謙親送出郭,特差都尉張闓,將部兵五百護送。曹操聞訊後,認定陶謙是這樁滅門慘案的罪魁元兇,隨即發兵血洗徐州。不過,曹嵩之死究竟是張闓見財起意還是陶謙蓄意而為,小說的描述與歷史的真相卻存在著極大的差异。從以上這段記載來看,對於曹嵩一家被害,陶謙都脫不了干係。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十回,發生在曹操一家老小被殺之際,相關人物分別為陶謙、張闓和曹操。原文如下:

陶謙親送出郭,特差都尉張闓,將部兵五百護送。曹嵩率家小行到華、費間,時夏末秋初,大雨驟至,只得投一古寺歇宿。寺僧接入。嵩安頓家小,命張闓將軍馬屯於兩廊。眾軍衣裝,都被雨打濕,同聲嗟怨……是夜風雨未息,曹嵩正坐,忽聞四壁喊聲大舉。曹德提劍出看,就被搠死。曹嵩忙引一妾奔入方丈後,欲越牆而走;妾肥胖不能出,嵩慌急,與妾躲於廁中,被亂軍所殺。應劭死命逃脫,投袁紹去了。

張闓殺盡曹嵩全家,取了財物,放火燒寺,與五百人逃奔淮南去了。後人有詩曰:“曹操奸雄世所誇,曾將呂氏殺全家。如今闔戶逢人殺,天理迴圈報不差。”當下應劭部下有逃命的軍士,報與曹操。操聞之,哭倒於地。眾人救起。操切齒曰:“陶謙縱兵殺吾父,此仇不共戴天!吾今悉起大軍,洗蕩徐州,方雪吾恨!”遂留荀彧、程昱領軍三萬守鄄城、範縣、東阿三縣,其餘盡殺奔徐州來。夏侯惇、於禁、典韋為先鋒。操令:但得城池,將城中百姓,盡行屠戮,以雪父仇。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曹操佔據兗州後,其父曹嵩帶著家族成員一百多人遷往兗州。曹嵩一行經過徐州時,太守陶謙親自設宴款待,並讓都尉張闓率兵護送。誰知張闓見財起意,將曹嵩一家全部殺害。曹操聞訊後,認定陶謙是這樁滅門慘案的罪魁元兇,隨即發兵血洗徐州。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便是曹操口中的“不共戴天”,意為不願和仇敵在同一個天底下並存,形容仇恨極深。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禮記?曲禮上》中的“父之仇,弗與共戴天。”

小說中描述的這一段曹嵩一家被殺的情節,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不過,曹嵩之死究竟是張闓見財起意還是陶謙蓄意而為,小說的描述與歷史的真相卻存在著極大的差异。這裡不妨先列舉一下這一事件的相關史料,再做進一步的分析。

據《三國志?武帝紀》載:“興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還,初,太祖父嵩,去官後還譙,董卓之亂,避難琅邪,為陶謙所害,故太祖志在復仇東伐。”而《後漢書?應劭傳》則記載:“興平元年,前太尉曹嵩及子德從琅邪入太山,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謙素怨嵩子操數擊之,乃使輕騎追嵩、德,並殺之於郡界。”《後漢書?陶謙傳》記載:“初,曹操父嵩避難琅邪,時謙別將守陰平,士卒利嵩財寶,遂襲殺之。”

從以上這段記載來看,對於曹嵩一家被害,陶謙都脫不了干係。結合當時中原地區的形勢及曹、陶之間的衝突衝突來看,曹嵩一家移居兗州,發生在獻帝初平四年(西元193年)。時值曹操與陶謙之間爆發的發幹之戰結束不久,曹嵩眼看局勢較為平靜,便舉家從琅琊遷往兗州,不料陶謙卻依然對一年前被曹操擊敗耿耿於懷,便對曹嵩一家下了毒手。這也引發了曹操的憤怒,隨即大舉進攻並血洗徐州。

參攷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