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讀:有學者曾中肯的評估:在中國封建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朝代在守護領土的貢獻上,比得過大清朝。在清朝統治的近300年的時間裏,北平蒙古,南收臺灣,西納新疆,最終將國土面積擴大到了1300多萬。
後來在面對有史以來最為强大,也是最為複雜的敵人時,大清朝也僅遺失了15%的領土。即便是滅亡時,還能交給民國1100多萬的領土。這相比於大明朝滅亡時遺失的45%的領土,以及唐朝滅亡時遺失的95%的領土來說,也是形成了强烈且鮮明的對比。
不過今天要討論的,並非是清朝在守護領土方面的貢獻,而是將新疆納入版圖的貢獻。
若即若離
新疆在古代被稱之為西域,到了漢武帝時期,這位狠人經過了祖父輩的積攢,終於有了和匈奴一戰的實力。不過為了穩操勝券,他决定和西域聯手,畢竟西域各國也是經常被匈奴欺負。
就這樣,在漢使張騫的遊說之下,西域第一次和中原王朝走到了一起。兩者之間的合作非常默契,亦如兄弟,也同夫妻,從此西域就成為了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西域的臣服逐漸表現的若即若離。說得直白一點,就是你强大就跟著你混,你羸弱就馬上自立門戶。而造成這種原因,主要是因為西域的統治權不在帝國的手中,而是在回王的手中。
雖然漢朝之後的許多朝代都嘗試解决這種問題,也使用了許多方法,比如南北朝時期在西域設立各種官職,還派遣長史常駐。可架不住五胡的折騰,最終失去了控制權。
還有就是明朝,雖然朱元璋大膽任用當地的氏族首領為最高軍政長官,也確實在初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可是沒有實際管理權的大明,最終還是失去了西域,甚至讓其獨立建國,史稱葉爾羌汗國。
不過到了清朝,這個問題得到了解决,在諸多舉措之下,最終徹底納入中國版圖。那麼清朝是如何做到的,又是哪一位帝王的貢獻最大?
收復失地
起初清朝對西域的問題也是毫無辦法,尤其是康熙皇帝,他被九子奪嫡搞的是身心俱疲。雖然在位時依靠擊敗准格爾叛亂,成功控制了西域東部,但他還沒有著手進入下一步計畫,就駕鶴西去,把西域問題拋給了新皇帝,雍正。
要說雍正也真是個苦命的皇帝,他所捕手的大清朝已經羸弱不堪,國庫空虛不說,貪污腐敗之風也是到了無法控制的地步。為此雍正無暇他顧,只能大力改革,先解决財政以及貪污腐敗等問題。
不過雍正的壽命不長,剛解决吃飯問題,他就暴斃而亡。可以說,雍正一直到死,也沒有真正地享受一天屬於帝王的快樂日子。
可乾隆就不同了,康熙穩固了江山,雍正又將國庫塞得滿滿的,為此乾隆毫無顧慮,把精力用在征討准格爾上。
其實康雍乾三朝一直對西北用兵,想要徹底剿滅准格爾,那是因為之前的葉爾羌汗國被准格爾消滅,整個西域乃至西藏大部分地區都被其控制。
而最為關鍵的是,准格爾的地盤大了以後,就想脫離清朝的統治,想獨立建國,這是清朝統治者所不能容忍的。
所以從康熙開始,一直追著准格爾不放,誓要將其剿滅。
乾隆向來崇拜康熙,所以他從登基開始,多次派兵西征,最終於乾隆二十三年徹底擊敗准格爾,結束了康雍乾三朝長達70年的西北用兵。
為了慶祝這一勝利,乾隆大筆一揮,將沿用了千年的西域,改名為新疆。
納入版圖
為了鞏固對新疆的統治,乾隆連續實施了多項措施。
第一加强軍事防禦,乾隆在新疆以及周邊的雲貴各省都增設兵營,建立了多個軍事重鎮。
第二將屯田制度引入新疆,這個措施解决因為常年戰爭所帶來的人口銳減,以及糧食供應問題。
第三因俗而治,乾隆認識到新疆地域廣泛,南疆和北疆的地理環境以及民族習慣也截然不同的問題。為此乾隆引用《禮記》中的“因俗而治”,對不同民族和地區,實施適合當地風俗以及社會情况的管理制度。
此外,還有包括減輕賦稅,設立參贊大臣,以及整頓選舉等數十項措施。也正是在這些政策的實施下,新疆從戰後的廢墟中逐漸恢復,也獲得了新疆百姓的支持。
從此,新疆徹底納入中國的版圖。
不可磨滅
新疆被納入版圖,離不開康雍乾三代帝王的努力,而乾隆的貢獻更是不可磨滅。從執著於西北用兵,到收復失地後實行的各項措施,無不體現出這位帝王的政治智慧。
雖然清朝的衰落也是從乾隆開始,不過在守衛領土方面,乾隆確實也功勳卓著,十全武功也不是完全吹噓,至少他給後代留下的,是1300多萬的領土面積,僅此貢獻,足矣留名青史。
參考資料:《明史》、《清史稿》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