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建築
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如果說中華文明是一頂耀眼奪目的皇冠,那麼中式建築就是這頂皇冠上最為璀璨的明珠。
我們的祖先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應縣木塔已經在塞北屹立了960個春秋,趙州橋也在河面上經歷了1400年的風風雨雨,而都江堰則是西元前的傑作,算來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了。勤勞的中國古人在極端的條件下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迹,也讓中國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銘牌,時至今日,無論走到哪裡畫只要看到唐人街的牌坊,你就知道在這裡可以找到中國人。而這一切成就的根源便是我們的祖先明白高標準才能鑄就高品質。
成書於春秋時期的《考工記》已經對生產管理和營建的規範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即“程式”),用以指導匠人的具體操作。從隋唐開始,政府開始介入工程的具體管理六部之一的工部也應運而生,工部郎中負責把握城池土木的程式,此後的各代王朝均沿用了這種體制。
到了北宋時期,中國的建築管理已經趨於完善。這一時期的《築城法式》和《木經》對當時在城池建築、堤壩、水閘等的科技、工具、資料工時等方面的規定進行了收集,是當時的建築施工標準化文集。而在南宋時期,一部在中國建築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圖書出現了—《營造法式》,其書中不僅有文字說明,更附加了圖樣參攷,堪稱是“國標”式建築文集的集大成者。
中國古人不僅對標準研究深刻,同時對施工過程也要求極為嚴苛,不遵循“程式”即被視為違反刑律。明朝的《大明律》、清朝的《大清律例》中都有專門的《工律》篇,其中對於施工過程中存在的各類違規行為進行了分級,而處罰則從打板子一直上升到處死。
1621年,朱常瀛被封為桂王,封地在衡州,就是現在的衡陽,為此要建桂王府。按明朝制度,修造藩王府,由內官監掌印太監首長,由他派手下太監去監督工程。這時內宮裏一個叫黃用的太監花了五萬兩銀子行賄,弄到了監造的美差。
修造歷時六年,耗費五十萬錢,桂王府修成了,朱常瀛美滋滋地搬了進去,不料有一天在休息時,房梁“咣當”一聲掉下來,差點砸到王爺。黃用和一同主持工程的工部營繕司主事高道素聞訊,慌忙送去五千六百兩白銀做修補之用,又獻了四百兩“問安銀”壓驚,才把此事壓住。
次年三月初三,衡州連降大雨王府的正殿居然轟然垮塌了,六名宮女被埋在瓦礫之下。桂王聞訊勃然大將此事上奏崇禎皇帝。
崇禎皇帝派人調查,原來黃用等人為了多撈工程款,工程建設十分潦草,地基沒有夯實,牆腳根基淺薄,石料之內,用竹條松枝與河沙充數,梁柱所用木材,竟然有低價買來的朽木,完全不符合“程式”。崇禎皇帝於是將黃用等人拉出去問斬,再批銀子重建。
“物勒工名”除了追究責任外,同時也具有推廣品牌的作用。只要你的資料或者工具質量過關,人們從“工名”上就能知道生產廠家,其廣告效益不言而喻。
除了政府的限制,匠人們也會自行組織行業協會,促進行業自律,提高產品品質。北宋時期就規定各行要按行業登記,委任負責人即“行首”或“行頭”作為行會擔保人,負責產品品質的評定。“魯班會”就是建築行業的行業協會。每個行業協會都會竭力維護自身行業的形象,試想如果有一家作坊弄虛作假,那麼他在行內也就無法生存了。
同樣地,質量落後的時期多數也是國力不濟的時期,質量的騰飛也往往意味著國家的中興。這裡的質量不僅指產品品質,從戰士用的兵器到他們的口糧鞋服,從工藝的先進與否到標準是否統一,從訓練標準是否科學到後勤體系是否完善時代的質量水准總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案例展示在大家面前,瞭解相關的質量案例,往往可以推測時代的質量全貌。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