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主中原之後,為了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避免被中原民族同化,鞏固滿族統治地位,把“國語騎射”作為了旗人之要務。國語即使用滿文、騎射是騎馬射箭,這是滿族的根本。
清光緒年間地圖中的盛京圍場
為了實現這兩個“要務”,在國語方面,清廷要求在日常公文中須用滿漢兩種文字,皇子們必須要掌握滿語、漢語、蒙語和藏語四種語言。在騎射方面則是大建圍場,有北京城永定門南的南苑圍場,還有木蘭圍場、盛京圍場、吉林圍場、黑龍江圍場。這些圍場面積都極為廣大,特別是在東北的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個圍場都佔有數縣之地。
1936年地圖上的熱河省圍場縣
而設定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四月、離京城不遠“木蘭圍場”,於光緒三年(1877年),設立圍場糧捕同知及司獄,在清朝由府同知任長官之地稱為“廳”,是為“圍場廳”,廳已是正式的行政區劃,民國初改府州廳為縣,圍場廳改為“圍場縣”。
清光緒《順天府志》大興縣輿圖,面積最大的為南苑
相比另外四大圍場,位於北京城永定門之南的南苑圍場面積則要小一些,並且由於地處京畿,囙此它有一些特殊之處,它還同樣被設定為行政區域,作為北京市郊6個區之一存在了6年的時間。
南苑圍場比起其他的圍場歷史要悠久得多。其他圍場均是設立於清朝,而南苑則是在元朝就已出現,據《元混一方輿勝覽》記載,當時的南苑被稱為“下馬飛放泊”,在大興縣正南,廣四十頃。《元兵志》則記載:元制,冬春之交,天子親幸近郊,縱鷹隼搏擊,以為遊豫之度,謂之放飛。在元朝的時候,這一帶就已經具備了和清朝圍場一樣的功能了,就是供帝王帶兵進行騎射。
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畿輔圖》中的“海子”
明朝永樂中期又擴大了南苑的面積,《春明夢餘錄》記載:明南海子,在京城南二十裏,舊為下馬飛放泊,內有晾鷹台,永樂十二年增廣其地,周圍凡一萬八千六百六十丈(約相當於當時103裏)。”
清朝《南苑全圖》
南苑設定有圍牆。由於南苑地處京畿,並且比起其他圍場來面積較小,囙此其周邊建有圍牆,並設有9門。《明一統志》:“南海子,四門,繚以周垣。”明朝就已有圍牆,有四門。到了清朝則:“周垣百二十裏,為門凡九,正南曰南紅門、東南曰回城門、西南曰黃邨門、正北曰大紅門、稍東曰小紅門、正東曰東紅門、東北曰雙橋門、正西曰西紅門、西北曰鎮國寺門。”有牆120裏,比起明朝又大了不少。
清朝《京兆地方各縣》中的南苑
南苑的管理機構不同。清朝的五大圍場中,東北三大圍場是由盛京將軍等管理,木蘭圍場則因為在“木蘭秋獮”中要接見蒙古王公,所以它是由管理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數民族的機构理藩院管理的。南苑雖說是“圍場”,但也算皇家的“苑囿”,囙此它的管理機構則是內務府下屬的“奉宸苑”,設南苑總尉一人,正四品,防禦八人,正五品。如果按照今天的級別來套的話,正四品是比正廳級要高,但卻低於副部級的一個層次。
1886年的《北京城郊圖》中的南苑
因為南苑位於在京城之側,卻有著大片的空地,清末在這裡設定了南苑督辦墾務局,拍賣苑內荒地,北京城內的顯貴、官僚、太監、商人、外國使節都紛紛購地,購地後招募河北、山東、河南等地的農民來開荒種地,慢慢的南苑內有了村落和城鎮,逐步繁華了起來。
1928年《北平特別市區域略圖》中的南苑
1949年2月2日,北平解放後,臨時劃定全市為32區,南苑為第二十三區。待到6月接管任務完成後調整為20個區,南苑所在的二十三區和第十五區合併為第十四區。
1949年11月的《北京市分區計劃及現狀略圖》
1950年4月18日,北京市城內12區調整合併為9區,郊區為7區,因為少了3個區,並且為了使城區和郊區的區名銜接,各區順序又進行了調整,南苑被調為第十一區。
1949年至1951年期間,南苑為北京市第十一區
1952年6月20日北京市政府又把城內和郊區的16個市轄區,調整合併為13個市轄區。並且給各區進行了命名,不再以序號作為區名。因第十一區內為清朝南苑所在地,囙此區名就為“南苑區”。當時北京13個市轄區分別是:市區(7個):東單區、西單區、東四區、西四區、前門區、崇文區、宣武區;郊區(6個):東郊區、南苑區、海澱區、豐台區、石景山區。
1952年至1955年北京市南苑區
1958年5月29日,在國務院全體會議第77次會議上,作出了撤銷大興縣和南苑區,把原大興縣和南苑區的行政區域合併設立大興區的决定,南苑區所轄區域調整如下:
南苑、大紅門、東鐵匠營、右安門街道辦事處和槐房鄉,劃歸豐台區;紅星、西紅門、鹿圈、舊宮(包括通縣的堿莊、雙橋村)、金星5個鄉,劃歸大興區;小紅門、十八裡店、老君堂3個鄉,劃歸朝陽區。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左右衛星圖上的南苑地區
就這樣,從元明清的下馬飛放泊、海子、南苑發展而來,存在了6年以“南苑”為名的行政區劃就此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至今已有60多年了,可能今天的人們特別是北京以外的談起南苑只知道有個南苑機場罷了,您還知道這個區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