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斯的普遍印象當中,捷運基本上每天都是人滿為患,人擠人也成為了不少上班族在坐地鐵時的噩夢,畢竟福斯選擇通過捷運出行,相較於私家車而言,一方面會更加環保,同時也會更加省錢,所以很多打工族都會選擇乘坐捷運上班。
可讓人比較意外的是,經常擠不進去的捷運,竟然還會出現虧損的狀況,根據相關資訊,到目前為止我國境內一共有45個都市都開通了捷運,其每年的平均客運量達到了200億人次,一共有22家捷運公司,但其中只有7家公司是盈利的,其虧損的占比就高達68%。
在這之中就連北京捷運都是虧損的,其一年的虧損值高達73.01億,是我國境內最虧損的三大捷運公司之一,而北京捷運虧損的局面,也讓很多人感到意外。
畢竟北京作為我國主要的經濟發展都市,每年也會吸引不少的北漂年輕人前去打工賺錢,在龐大人口的支持下,北京捷運在2020年一年的運客量就高達38.66億人次,至此北京捷運的客流量也處於全球第一的位置。
同時北京內一共有24條捷運線路,727公里的里程數量,無時無刻為乘客服務,可從最終虧損的數值也可以看出,即便北京捷運的客運量並不少,但也依舊出現了虧損的狀態。
除了北京捷運之外,其他捷運線路比較繁忙的成都,其虧損值也超過了70億,那為何在客運量龐大的情况下,還有不少都市的捷運連連虧損呢?
首先捷運也並非是小工程,通常需要上百億的費用,這筆費用前期也只能向銀行貸款,這其中每年也會產生不小的利息,而這上百億的建設成本還不是捷運項目中最“燒錢”的。
在捷運建設通車之後,其後期的運營成本才是佔據大頭的一項,其中主要包括人力、水電費、後期的維修、檢查等各項費用,一般一公里就需要配備50到70個工作人員,這還不算什麼,到了夏季以及冬季的時候,電力成本也會隨之上漲,在總運營成本中的占比就能達到30%。
以虧損較為嚴重的北京捷運為例,在2020年這一年的時間裏,它在人力方面的支出就達到了50.71億,還拿出了50多億資金用在了電力以及後期的維修上。
雖然在我們看來,捷運經常人滿為患,但實際上也就只有在上下班高峰期,或者節假日等特殊時間點,才會出現人流量不斷的情况,其他時間點的人流量並不多,有時甚至還會出現空無一人的場景,但即便在沒有人的情况下,捷運還是需要正常運營的。
况且福斯都知道捷運的票價並不貴,以北京為例,其一人次的平均票價也就只需要4.5元,但相對應,北京捷運每人次的運營成本卻高達13.05元,這也就相當於基本上是平均票價的3倍多。
所以總的來看,捷運還是作為一個惠民工程項目的存在,捷運公司如果想要在短時間內,就還上所有的欠款,開始盈利顯然也並不現實,我國為了讓其繼續運營下去,在這之中也提供了不少的補貼金額。
像上面提到的北京與成都捷運虧損都比較嚴重,但實際上這兩個也是獲得補貼金額最多的都市捷運,其獲得的補貼金額分別達到了104.63億、91.44億,還有5個都市的補貼金額也都超過了20億。
不過在這之中還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有不少都市的捷運項目,總運營規模並不算大,對於一個都市而言,並不是捷運線路越多,就代表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准越高,所以有不少都市所修建的捷運實際上並沒有發揮全部的效率。
如今這些客流量不大的捷運項目,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浪費,也導致了嚴重的虧損,為此我國相關部門也早已做出了規定,提高了捷運項目建設的門檻,此舉的主要目的自然也是為了防止這些都市捷運負債過高。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