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同學在北京打拼六年,去年辭職回家,年薪15萬。
我們見面他告訴我的第一句話就是:再也不去大城市了,累了。
我問他為什麼,他告訴我:競爭太大,自己沒能力。
在我的追問下,他告訴了我一些事情,讓我清楚地知道了,大城市的內卷是有多麼嚴重。
同學是通過校招去的北京,那時候他還對未來抱著極大的樂觀,選了一家位於北京的公司,在某國企做建築設計。
剛開始的時候,薪資不高,只有5K,後來慢慢轉正後,資歷也熬了幾年,到現在,在北京月入10K,加上年終獎雜七雜八的,年後收入在15萬左右。
在北京六年,同學幾乎都沒有什麼積蓄。幾千塊錢的房租,交通、衣食住行還有同事間的應酬開銷,逢年過節的領導送禮,幾乎沒有什麼存款。
去年的時候,朋友本來有望升職,但因為疫情帶來的效益不好,公司取消了原本五年一度的考核評職,同學唯一的機會失去了,心灰意冷之下,朋友離開了北漂六年的北京。
用同學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去北京的時候身無分文,回來的時候也身無分文。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挺好的。
同學告訴我,一方面北京遍地都是機會,一方面北京又幾乎沒有機會。圈子和圈子之間融合度很低很低,你是這個圈子的,你基本上就只能在這個圈子裏玩,很難融入其他圈子,一個省份的和一個省份的,北方的和北方的一堆,南方的和南方一堆,涇渭分明。
我問同學甘心不,同學說:不甘心又能怎麼辦呢?北京市平均薪資6900元,居全國第一,但生活成本又極高,當你沒有前途和機會的時候,北京就沒有我的立足之地。
年薪35萬,足够在北京生活,也算得上是北京的中產,但要說過得很好,也不太現實。在城門脚下,天外有人山外有山,總有人比你過得更好,也總有人比你過得更差。
你不能一畢業參加工作就能够拿到年薪35萬。即使幹到了年薪35萬,不吃不喝工作十年,你才能够在北京首付一套屬於自己的小家,養娃加上一家人的開銷,一個月怎麼著也得一萬左右,再加上每個月的房貸,這樣算下來,即使年薪35萬,在北京依然過得不太寬裕,甚至還無法抵禦一般性的風險。
相對來說,大城市的收入更高,同時生活成本也更大,而每一個留在北京的打工人,都渴望尋求一個財務自由,或者給後代創造一個更好地條件。有的人離開了北京,有的人又來到了北京,本質上,他們都是同一群人,有夢想,對未來懷抱期望。
不同的是,有的人實現了期望,有的人還沒實現,有的人選擇了放弃,有的人還在苦苦掙扎。
北京是這樣,上海深圳也是這樣。
之間看到過中金公司做過一個關於收入的數據,不知道是否真實,但可以參考一下:
月收入為零的有546萬人,月收入0-500的有2.1589億人,月收入500-800的有2.0203億人,月收入800-1000的有1.2404億人,月收入1000-1500的有2.4389億人,月收入1500-2000的有1.7263億人,月收入2000-3000的有2.0735億人,月收入3000-5000的有1.5695億人,由此可以計算出:如果你的月收入超過了5000元,那就基本上超過了95%的人。
而月入5000-10000的則有6328萬人,10000-20000的有784萬人,20000以上的僅有70萬人。
其實這個數據很多人會質疑,包括我自己。畢竟幾個互聯網大廠的員工加起來也不止70萬人,再加上其他行業的高收入群體,70萬人其實是很少的。
但我們可以從個人所得稅的繳納人數來看,其實是差不多的。2018年我們進行了個稅改革,將個稅起征點提高到了5000元,隨即納稅人數則下降到了6400萬人。
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如果你的薪水高於5000(納稅),那麼你就屬於這6400萬人之中。當然了,我們也需要排除掉一些個體工商戶和一些建築工人,由於沒有契约的關係,他們也是無法納稅的。
而從明面上來看,年薪35萬,平均月薪三萬左右的人,的確是屬於極少數人了。
end.
作者:羅sir,新青年的職場內參。關心事物發展背後的邏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關注我,把知識磨碎了給你看。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