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萬蜀軍伐吳,孫權提出歸還荊州以求和,劉備為何不答應呢?

湖北 58℃ 0
摘要:劉備帶領75萬大軍伐吳,要為關羽報仇雪恨。劉備分軍幾路,水陸俱進。水路令黃權領兵,劉備自領旱路。大軍所向披靡,一路上猶如犁庭掃閭,殺得東吳人人驚懼。章武二年二月中旬,東吳大將韓當和周泰迎戰劉備。兩軍直接展開大戰,關興斬殺東吳的周平;張苞刺死吳將夏恂。孫權心怯,遂聚文武商議。應該說,孫權此時求和是有誠意的。在孫權提出交還荊州、孫夫人、殺害關羽、張飛的有關人等。

劉備帶領75萬大軍伐吳,要為關羽報仇雪恨。劉備分軍幾路,水陸俱進。水路令黃權領兵,劉備自領旱路。大軍所向披靡,一路上猶如犁庭掃閭,殺得東吳人人驚懼。

章武二年二月中旬,東吳大將韓當和周泰迎戰劉備。兩軍直接展開大戰,關興斬殺東吳的周平;張苞刺死吳將夏恂。劉備指揮大軍一齊掩殺過去,殺得吳軍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東吳大將甘寧被殺,周泰和韓當潰敗而逃。劉備一路追殺到猇亭。關興還順手牽羊殺了潘璋。但是,蜀漢也犧牲了老將黃忠。

傅士仁和糜芳見吳兵有殺害之心,就殺了馬忠,投降劉備,以望獲得劉備的寬恕。關興親手殺了糜芳和傅士仁,祭奠關公。我們看《三國演義》第八十三回《戰猇亭先住得仇人、守江口書生拜大將》:

此時先主威聲大震,江南之人,盡皆膽裂,日夜啼哭。韓當、周泰大驚,急奏吳王,具言糜芳、傅士仁殺了馬忠,去歸蜀帝,亦被蜀帝殺了。孫權心怯,遂聚文武商議。步騭奏曰:“蜀主所恨者,乃呂蒙、潘璋、馬忠、糜芳、傅士仁也。今此數人已亡,獨有範疆、張達二人,現在東吳。何不擒此二人,並張飛首級,遣使送還?交於荊州,送還夫人,上錶求和,再會前情,共圖滅魏,則蜀兵自退矣。”權從其言,綁縛範疆、張達,囚於檻車之內,令程秉為使,賷國書,望猇亭而來。

我們可以看到,孫權有心求和,願意交還荊州和一干人等。應該說,孫權此時求和是有誠意的。

孫權眼見吳蜀兩國都損兵折將,開始感到不寒而慄,意識到了兩國繼續打下去就兇險萬分了,甚至是兩敗俱傷、玉石俱焚。孫權也為殺了關羽而後悔莫及。所以,孫權所提的議和的條件就基本上一步到位,把所有能給劉備的都還給劉備。

通過孫權不願意和劉備同歸於盡的態度上看,孫權當時殺死關羽不是他的初衷,而是處於某種壓力之下,不得已的選擇。這樣就比較符合邏輯了。否則,以孫權的遠見卓識,不可能不知道殺了關羽的嚴重後果。

那麼,孫權承受不了什麼壓力,殺了關羽?應該是江東眾文武。眾文武都紛紛請求殺了關羽,孫權怕冷了眾人的心,才一時衝動,殺了關羽。江東眾文武,尤其是呂蒙、甘寧等,對關羽是咬牙切齒的痛恨,甚至很不能把關羽生吞活剝了。

江東眾文武為什麼如此痛恨關羽呢?

第一、關羽過於藐視江東眾文武。

關羽第一次去東吳,就不把江東眾文武放在眼裡,一人一騎就敢保護劉備但東吳赴宴。關羽大刺啦啦地往劉備身後那麼一站,周瑜還真的沒敢下手。明睜眼漏地看著劉備酒足飯飽了揚長而去。江東眾文武心裡那個氣啊:你不就是斬了顏良誅個文醜嗎?有啥了不起的?關羽昂首闊步、眼高於頂的形象造型深深地刺痛了江東眾文武的心。

第二、關羽對江東眾文武侮辱之大,莫此為甚。

關羽無論是公開場合,還是私下接觸江東文武官員,開口閉口就是“江東鼠輩”。關羽的口無遮攔,使得仇恨的種子在江東眾人心中默默發芽生根並且茁壯成長,日益茂盛。

第三、關羽單刀赴會,更是把他對江東眾文武的鄙視之意發揮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魯肅被眾將脅迫,不得不邀請關羽赴宴。其實魯肅內心深處多麼希望關羽不要來。關羽,你低一下頭不行嗎?認一次輸不行嗎?

關羽絕不可能認輸,他氣勢如虹,堅決要壓倒江東眾文武。俗話說得好

:“寧肯熊倒人,也不龍倒人。”

就是說,寧可以低姿態讓人放鬆警惕而戰勝別人;也不能鋒芒畢露,打壓得別人不敢出聲,這樣,別人的內心深處是十分不服氣的,總有一天爆發出來,後果不堪設想。根據作用力原理:

你給別人施加的壓力有多大,你遭受到的反彈力就有多大。

關羽就不明白這些個道理。所以,不殺關羽,孫權就會眾叛親離;不殺關羽,孫權就難以服眾;不殺關羽,東吳眾文武就不能團結一致……

懷着僥倖心理殺了關羽,東吳遭到了劉備的瘋狂報復。孫權只好為了修復兩家的關羽系,而盡最大的努力。

那麼劉備是什麼態度啊?我們繼續看《三國演義》第八十三回:

馬良奏曰:“仇人盡戮,其恨可雪矣。吳大夫程秉到此,欲還荊州,送回夫人,永結盟好,共圖滅魏,伏侯聖旨。”先主怒曰:“朕切齒仇人,乃孫權也。今若與之聯合,是負二弟當日之盟矣。今先滅吳,後滅魏。”便欲斬來使,以絕吳情。多官苦告方免。程秉抱頭鼠竄,回奏吳主曰:“蜀不從講合,誓欲先滅東吳,後滅曹魏。眾臣苦諫不聽,如之奈何?”權大驚,舉止失措。

我們可以看到:除了劉備以外,人人都想講和。多官苦告方免。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大家都不想打下去了,只有劉備是不滅孫權,誓不甘休。

那麼,劉備為什麼不答應孫權講和呢?主要原因就是:劉備被一連串的勝利沖昏了頭腦,認為可以一鼓作氣滅了東吳,徹底解除北伐的後顧之憂。

東吳首鼠兩端,經常出爾反爾,要統一中原,遲早要解决東吳這個隱患。但是,劉備此時還無法解决這個問題。劉備伐吳,早期仗打得比較順利,主要是靠士氣高漲,大家同仇敵愾。但是一旦和東吳相持不下,廣大將士們曠日持久地呆在炎熱地帶,就有些水土不服而戰鬥力大大下降。另外,相持下去,軍用物資和糧食消耗巨大,就成了兩國綜合國力的比拼。論綜合國力,當時毫無疑問,蜀漢是不如東吳的。蜀漢剛好打完漢中之戰,消耗巨大;另外關羽的襄樊之戰的失敗,更是給蜀漢造成了難以評估的巨大損失。而江東富庶甲於天下,襄樊之戰,又斬獲頗豐。無論是從財力還是從人口上看,蜀漢都遠遠不如東吳。

劉備帶領阿兵哥,深入吳境,後勤保障也有很大的困難。囙此,長期相持,蜀軍就會越來越不利。一連串的戰術勝利,使得劉備得意忘形。他那顆浮躁的心,再也難以平和下來了,失敗悄然無聲地向劉備步步靠近。

在孫權提出交還荊州、孫夫人、殺害關羽、張飛的有關人等。劉備就應該見好就收,接受孫權的求和。這樣,劉備收回了荊州,又一定在程度上地替關羽和張飛報了仇,可以算得上是大獲全勝了。這也是東吳能答應的最大限度了,難不成你要人家東吳殺了孫權?這不是荒誕不經的癡心妄想嗎?

“利過則為敗”。

不知道劉備是否明白這個道理。

從戰畧上徹底消滅東吳,顯然實機並不成熟。從戰術上打敗東吳、打服東吳、打怕東吳,就是最大的勝利。劉備急於求成,發生了誤判,結果使得蜀漢元氣大傷,統一中原的夢想也成了泡影。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