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品格高潔之人,有如梅花一般,雖看似平凡無奇毫無色彩,但是他的高尚如同梅花香一般,會被所有人注意。在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那段動盪不安的年代裡面,又有多少這般品格高潔之人呢。
一張“欠條”牽扯出的故事
2015年,湖北孝昌縣金盆村賀家畈的一比特老農拿出來一張塵封已久的“欠條”,老農的名字叫做楊明榮,而他拿出的這張價值400大洋的欠條,帶著上世紀的特殊記憶。雖然紙張已經變得破爛,但是還能够清晰地看到借款的緣由,以及借款人姓名和借款的金額。
因為這張欠條的特殊性,相關部門很快就注意到了。因為這是一張紅軍留下的欠條,並且距今已經85年之久了。根據楊明榮老人的描述,這張借條是他的祖父楊長銀傳下來的,而借條的出具方則是紅一軍第一師第七大隊孝感縣特務營第一分隊。
相關組織拿到欠條以後,就派遣了專家們著手開始查閱史料進行求證,最終他們發現,這張欠條背後的真實故事。這是一段被塵封已久但是感人至深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如此的偉大無私,卻又十分渺小。
紅一軍和楊長銀的約定
紅一軍是河南、湖北和安徽三個根據地部隊的統稱,在1927年至1929年期間,這三地建立起了一個個的根據地,最後中央方面將三地的分散部隊進行了整編,也就形成了紅一軍。
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匱乏的物資是紅軍必須面對的困境。部隊建立之初,四周虎狼環繞,不斷的圍剿讓部隊無暇儲備物資。槍支彈藥尚可用刀槍劍戟來代替,可是果腹之物如何解决呢?
正當紅一軍感到為難之時,根據地附近的百姓們伸出了援手。老百姓們拿出了家中的糧食和錢財,只為讓紅一軍渡過難關,勇往直前。但是,紅軍是有嚴格的規定的,不拿老百姓一針一線是他們一貫的行事作風,縱然老百姓們如此慷慨解囊,紅一軍也不會做白拿的事情。
可是,士兵們確實面臨著食物匱乏的問題,這些糧食可以解除他們的燃眉之急。在這般進退維谷的局面裏,紅一軍這便為每個提供物資的老百姓開具了欠條,言明日後有能力必定根據欠條全數歸還。而這就是楊明榮老人欠條由來的背景。
在85年前,紅一軍第一師第七大隊孝感縣特務營參加了陽平口戰鬥,出於戰鬥需要,部隊需要從原本的1200人擴大到1500人。但是,計畫十分豐滿,現實卻是如此骨感,紅軍隊伍囊中羞澀,沒有過多的錢財可以支撐這次的擴編行動,於是,紅一軍方面只能無可奈何的和當地的老鄉借錢。而楊長銀老人,便是其中之一。
在經過上級的準予之後,孝感縣特務營第一分隊的隊長塗杏敲響了楊長銀家的門,並且說明了自己的來意。
楊長銀一聽說這筆資金是用來幫助紅軍的,馬上就拿出了自己家中的300大洋,隨後還和親戚朋友籌借了100大洋。最後,這400大洋被楊長銀小心翼翼地交給了塗杏,為的只是希望可以幫助紅軍,解他們一時之困。
塗杏拿到錢,也很快給了楊長銀一張欠條,而這張欠條,就是85年後楊明榮老人拿出來的欠條。
後來,這張欠條就好像傳承一般,從楊長銀傳到了其子手中,最後到了楊明榮手中。祖孫三代,這張欠條烙印著當時特有的時代痕迹,在楊家如同一份傳家寶一般存在著。
縱然經歷了這麼久的歲月,三代人都沒有想過拿出這張欠條,直到楊明榮76歲之時,才讓這張被楊家長輩細心保管的借條重見天日,也讓眾人能够有機會看到這張包含了特殊含義的時代證明。
400大洋的今時今日
楊長銀總共借給了紅軍400大洋,但是時過境遷,大洋早已經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不再是中國的流通貨幣,那麼,今時今日,400大洋要如何等價兌換呢?
當地政府在查閱了相當多的文獻和詢問了相關專家以後得到了準確的回復,民國初年的一塊大洋,換算下來就是現在的350元人民幣。但是後期大洋開始貶值,這樣折算下,1930年的一塊大洋就等於2015年的100元人民幣。所以,楊明榮老人手中的400大洋借條金額,就等於四萬元人民幣。
跨越了一個世紀,終於在2015年,政府如數歸還了400大洋的欠款,並且拿回了這張距今85年的欠條。
遙想這張欠條,忍不住感慨楊長銀的氣魄,這樣義無反顧、毫不猶豫地借出了400大洋,於當年的他而言必然是一筆鉅款。而作為借款方的紅軍,能够如此順利地拿到這筆錢,何嘗不能證明他們的魅力呢。一個部隊,只有足够的作為才能够如此贏得老百姓的心,並且得到老百姓們的擁護和支持。
四萬元放到今時今日,依舊不是一筆小錢,這筆款項足够許多家庭半年甚至一年的生活開支。政府代替85年前的紅軍歸還了這筆錢,何嘗不說明了政府的責任和擔當。
而楊家三代傳承了這張欠條,絕不是為了貪圖這筆還款,只是為了紀念,是為了證明楊家三代人的一腔熱血和善良。施恩不望報,說的便是楊長銀這樣的人。
這400大洋,值得每個人引發深思。這樣一筆財富之下,一借一還,是時代的洪流下永遠不會改變的初心,一切以人民群眾為中心,永不動搖。
85年的傳承,這是一份何其偉大的責任心。當年的人早已離去,但是這張欠條包含的意義,永遠都不會被磨滅。楊明榮老人為政府送上了這份寶貴的史料,楊家三代的守護,終於可以被更多的人看見和瞭解。當借條背後的故事被揭開,這是一份感動,亦是一份責任。有借,必然就有還。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跨越85年,一張紅軍400大洋的欠條,終於在今時今日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一切塵埃落定,這是歷史敲響的鐘聲,也是對於當年紅軍們浴血奮戰的證明,亦是當時老百姓們對於紅軍愛戴的證明。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