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伐吳時尚不具備跨江滅吳條件和戰畧包圍態勢

湖北 83℃ 0
摘要:曹丕建國之後也曾經發動過對東吳的攻勢,但都沒有達到滅了東吳的目標。曹丕之所以滅不了東吳,是尚不具備跨江滅吳的條件。曹丕曾經親征發動過三次滅吳之戰,但最後都以失敗告終。結合後世晉滅吳之戰的成功,兩相對比可以知道曹丕為何失敗,而吸進最後能够滅吳成功的原因所在。三線無功,最終導致曹丕這次親征伐吳失敗。這種來自長江上游的戰畧優勢,是曹丕伐吳之時不具備的形勢。

曹丕建國之後也曾經發動過對東吳的攻勢,但都沒有達到滅了東吳的目標。曹丕之所以滅不了東吳,是尚不具備跨江滅吳的條件。曹丕曾經親征發動過三次滅吳之戰,但最後都以失敗告終。結合後世晉滅吳之戰的成功,兩相對比可以知道曹丕為何失敗,而吸進最後能够滅吳成功的原因所在。

首先來看曹丕曾經發動過的滅吳戰爭,分析其失敗原因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册封孫權為吳王。次年,劉備興兵伐吳,孫權擔心曹魏趁機偷襲,便假意向曹魏稱臣。打贏蜀漢之後,因為沒了蜀漢的威脅,孫權又背叛曹魏,引得曹丕大怒,以此在黃初三年(222年),發動第一次伐吳之戰。

伐吳之前,曹丕發佈《伐吳詔》中有“南征進軍,以圍江陵,多獲舟船”的內容,結合當時三國局勢,曹丕伐吳選擇的策略是先攻長江重鎮江陵,以獲舟船再順流而下伐吳。囙此曹丕派出曹真、夏侯尚、張郃等人圍攻江陵,自己在宛城馳援,並且有東線曹休和中線曹仁等兩路進犯。相對的,孫權一方也做出應對,以呂範督五軍,利用東吳水軍優勢對抗東線曹休,用諸葛瑾、潘璋和楊糜救援江陵,用朱桓守東線濡須口對抗中線曹仁。

而這次曹丕伐吳之戰的結果是,西線江陵因東吳名將朱然堅守未能攻下,東線曹休雖然取勝但卻因江陵未能攻下而無功,中線曹仁在濡須口失利。三線無功,最終導致曹丕這次親征伐吳失敗。但曹丕還不甘心,之後又有兩次伐吳意願,最終因水患和天氣等原因不能成行。

看曹丕這三次伐吳中第一次真正有過交戰的過程中,但從雙方交戰過程之中,可以看出一些曹丕滅吳失敗的很大原因是無長江重鎮在手,無法形成順流而下的威勢。

從曹丕開戰之前的《伐吳詔》中就能看出,曹丕也知道長江重鎮江陵的重要性。囙此派遣曹真、張郃等重軍圍攻,不過因名將朱然堅守未能奪下江陵。而江陵所處位置,一旦被曹魏佔據,必然能够依仗順流之便,對東吳腹地形成沉重打擊。

不過,作為曹魏和東吳地緣劃分,長江重鎮江陵在東吳之手,開戰之初孫權派遣援軍馳援江陵南郡,便是在避免曹魏奪下江陵順流東下的危機,不過最終因為朱然的堅守之功,導致曹魏爭奪失敗,最終讓東線兩路大軍無法擁有上游馳援。

而且,守住長江上游之後,東吳可以依仗上游軍事,威脅下游來犯之敵,讓曹魏東線兩路大軍無功而返。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曹魏在討伐東吳的過程中損失嚴重,會導致西南蜀漢的窺伺,囙此曹魏還需要戒備蜀漢的威脅。在曹丕伐吳之戰中,曹仁等將領作戰決策失敗也是伐吳失敗的原因。名將張遼原本屯合肥,是東吳十分戒備的力量,但在伐吳之戰中病亡。總之,多番因素之下,導致最終曹丕滅吳失敗。

對比晉滅吳的成功,分析曹丕滅吳失敗的原因

與曹丕滅吳失敗不同的是,西晉滅吳得以成功,原因在於相比曹丕伐吳之戰中的失誤,西晉滅吳準備多年,趁東吳不穩之際強勢出擊。

(1)晉滅吳之戰和曹丕伐吳之戰時的形勢對比

相比曹丕伐吳時,西南有蜀漢的威脅,司馬炎發動滅吳之戰時,蜀漢已經滅亡。司馬炎有心想要滅吳之前,便安撫劉禪和諸葛亮的後代,鞏固巴蜀之敵後方。並且更為重要的是,在司馬炎聽從了羊祜的建議,任命王浚為益州刺史,讓他在巴蜀之敵建造大船。

讓王浚去巴蜀造船的謀算,是在泰始八年(272年),距離咸寧五年(279年)末還有七年之久,可見司馬炎發動滅吳之戰已經早有謀算。這也能看出司馬炎和曹丕之間伐吳結果不同的區別。

因為無蜀漢在後方威脅,並且可以在巴蜀之地製造戰船,等開戰之時能够順流而下,打擊長江沿線東吳重鎮。這種來自長江上游的戰畧優勢,是曹丕伐吳之時不具備的形勢。也正是因為缺少上游優勢,在無法奪下江陵的情况下,曹丕無法有上游優勢,最終下游全盤無功。

(2)司馬炎準備充分,羊祜之功

司馬昭曾經提出過“先定巴蜀,三年之後,因順流之勢,水陸並進”的策略,這也是晉滅吳之戰的整體方向。而在平定蜀漢之後,司馬炎也繼承司馬昭的滅吳之志,在真正滅吳之前十幾年就開始著手準備。除了安撫巴蜀和任命王浚在巴蜀造船之外,最為重要的是曹丕任用羊祜、衛瓘等人,發展各地軍事。其中,鎮守荊州襄陽的羊祜之功尤為重要。

羊祜舉薦王浚造船,是滅吳之戰得以“水陸並進”的重要前提,在謀算準備到咸寧二年(276年)時,羊祜認為滅吳之戰時機成熟。便上錶請求開戰,不過因為當時西晋面對北方鮮卑起兵,滅吳之戰被擱淺。羊祜於咸寧四年(278年)去世,他推薦的杜預之後接任他的位置,繼續備戰伐吳之事。羊祜向司馬炎所陳伐吳方略,被杜預等人繼續沿用,最終成功。“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陸俱下,荊楚之眾進臨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揚、青、兗並向秣陵,鼓旆以疑之,多方以誤之,以一隅之吳,當天下之眾,勢分形散,所備皆急,巴漢奇兵出其空虛,一處傾壞,則上下震盪。”

羊祜伐吳之策中,是多路出兵。兩路“梁益之兵”是王浚巴蜀戰船和唐彬陸兵“水陸俱下”;第三路是荊楚之眾羊祜自己出兵江陵;第四路是平南、豫州的胡奮和王戎進攻夏口;第五路是徐、揚、青、兗四州的王渾和司馬伷出兵秣陵。由巴蜀王浚的水軍當做奇兵出擊,多路齊發,讓東吳無法充足應對。

羊祜的多路出兵方案被司馬炎接納,咸寧五年(279年)伐吳之戰開始,司馬炎發兵二十萬分六路進攻東吳。司馬伷進兵塗中,王渾從橫江出擊,王戎攻武昌,胡奮攻夏口,杜預向江陵南下,王浚、唐彬順江而下直抵建業。司馬炎多路出擊的滅吳方案,雖然與當初曹丕三路伐吳的方案相似,但兩者的方案完備程度有著很大區別。

晉滅吳之戰中,司馬伷、王渾牽制東面東吳主力,與當時曹丕派曹休東線出擊有著相似之處。不過曹休面對東吳有優勢的水軍,最終雖然有勝利但最終被東吳一方反擊而無功。司馬伷和王渾都大破吳軍,東吳一方張悌等人戰死,司馬伷和王渾渡江作戰直逼建業。而晉滅吳之中,王戎、胡奮和杜預奪取沿江重鎮,讓江中王浚在上游取勝,得以順流直抵建業。相比曹丕伐吳之戰,曹真張郃等人因朱然堅守,無法奪下江陵重鎮,不能形成上游東下的戰畧優勢,也是其失敗的重要原因。

總之,相比曹丕伐吳之戰,晉滅吳之戰中的戰略決策以及戰前準備都是其成功原因,並且在曹丕伐吳時有著比晉滅吳更多兵力的情况下,依舊在雙方對陣中多有失敗,也是值得思考的原因所在。

(3)東吳內部不同狀況對比

除了以上巴蜀形勢及準備策略原因之外,之所以曹丕滅吳失敗,還應當考慮東吳內部狀況的不同。曹丕伐吳時,東吳剛打完與蜀漢的戰爭,在與蜀漢的三次作戰當中,東吳軍事實力可見一斑。東吳朝中陸遜尚是鼎盛之年,朱然、潘璋、孫恒等參與蜀漢作戰的將領,在之後曹丕伐吳之戰中也多有出彩表現。當時東吳雖然不及曹魏,但卻正處興盛之時,孫權有勵精圖治之心,內有陸遜等社稷之臣,對外又有作戰之力,曹丕伐吳面對的是較為强盛的東吳。

而晉滅吳之時,吳主孫皓昏庸暴虐,殘殺忠良之臣,任用奸佞,讓東吳朝野內部動亂。並且,孫皓還忽略西晋對東吳的討伐之心。王浚在巴蜀造船時,有木屑順流而下,東吳建平太守建議孫皓戒備西晋順流而下進攻,並未被孫皓採納。陸抗死前也建議孫皓加强上游重鎮的防守,但依舊被孫皓忽視。這導致晉滅吳之戰時,杜預等人能迅速拿下上游夏口等長江重鎮。

在孫皓的昏庸之下,東吳軍隊面對氣勢洶洶準備充分的晉軍,根本無心作戰,在多次作戰之中失敗。與之相比,曹丕伐吳之戰中,大將曹真、曹休等人皆是戰功赫赫之人,但面對孫權軍隊依然無功而返,可以看出曹丕伐吳時和晉滅吳時,面對的東吳狀況有著很大的不同。

曹丕之所以沒能够滅掉東吳,原因在於其所處的歷史時期裏,並不具備滅吳的條件。面對剛打贏對蜀漢之戰,有著興盛之勢的東吳,曹丕面對的東吳還算强盛,至少從三路出兵戰局上來看,東吳一方積極對戰,曹魏軍隊無法形成對吳優勢。而相比晉滅吳之戰,則可以看出曹丕伐吳之戰中,缺少必要的準備,戰畧管道上也無法形成對東吳的優勢。這也最終導致曹丕滅不了東吳。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