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山4名遇難者因失溫而死?披露更多細節,問題可能出在雨衣上

云南 79℃ 0
摘要:11月24日,哀牢山4名遇難者遺體已轉至鎮沅縣殯儀館,最複雜的一次搜救行動宣告結束,搜救人員終於可以喘一口氣,好好地休息一下了,但隨著更多細節的披露,越來越讓人們百思不得其解,簡直就是雲裡霧裡。

11月24日,哀牢山4名遇難者遺體已轉至鎮沅縣殯儀館,最複雜的一次搜救行動宣告結束,搜救人員終於可以喘一口氣,好好地休息一下了,但隨著更多細節的披露,越來越讓人們百思不得其解,簡直就是雲裡霧裡。

第一個細節,為何人手一臺的RTK定位設備沒有打開,第二個細節,為何不足一天的食物還有剩餘,第三個細節,為何可用來取暖的汽油沒有用,第四個細節,為何要在原地打圈圈,第五個細節,為何遇難者死前掀開衣服,臉帶微笑,第六個細節,為何只帶一次性雨衣。

究竟是遇到什麼問題才導致四名訓練有素、年輕力壯的專業人員不幸遇難呢?要知道他們都是轉業軍人,有的具有三年地質隊工作經驗,此行還帶多樣專業的設備,發生這樣的事情不應該呀!

現在最具有爭議性的一種死因推測是失溫,說失溫是有證據的,因為當救援人員發現4名遇難者時,其中一名遇難者死前掀開上衣,露出肚皮,臉帶微笑地死去,這明顯就是身體出現了失溫症狀。

失溫症狀從開始到死亡,可分為三個階段。人的正常體溫是36.5–37.5°C,當人體溫度比正常體溫降低1~2℃時,進入失溫第一階段,身體因冷而開始顫抖,雙手雙腳呈麻木症狀,人體內血管開始收縮。當體溫降低2~4℃時,進入失溫第二階段,猛烈顫抖,行動困難。當體溫降低4~6℃,進入失溫第三階段,顫抖停止,主要器官開始停止工作,血管收縮能力喪失,血管開始擴張,來自心臟的熱血回流到冰冷的四肢,給人造成一種“熾熱”的假像,根據冷熱水效應,會感覺到很熱,出現脫衣的反常舉動。

進入哀牢山的四名地質隊員,有的裡面穿了保暖內衣,有的穿了羽絨服,還帶了衝鋒衣和一次性雨衣,只要身體不打濕,肯定不可能出現失溫症狀,所以有人大膽推測,主要問題就出在一次性雨衣上,最終導致失溫而死。

11月14日,即四名地質隊員上山的第二天,哀牢山下起了傾盆大雨,在樹木橫生的荒郊野外,一次性雨衣實在是太脆弱了,隨便碰到一根樹枝就破了。後來,搜救人員撿到了地質隊員的雨衣碎片,證實了他們所帶的雨衣質量真的很差勁,簡直就是一層薄膜。

沒有雨衣來遮風擋雨,他們的衣服必然會被打濕,要知道身穿濕衣服的熱量失去速度是幹衣服的15倍,再加上迷路後的判斷失誤,最後因失溫症而死。

不少人不太贊同失溫的看法,在一次性雨衣快不行的時候,為何不停下來就著山體搭建一個簡陋的避雨棚,然後再生一堆火,烘乾衣服,然後再想辦法找一個開闊地方用手機或RTK設備求救呢?

要知道他們帶了2把工兵鏟,3把砍刀,還有釘子和1宝特瓶汽油,做一個簡陋的茅草避雨棚是沒有問題的,為何非要淋雨濕著衣服到處走呢?走來走去卻還在原地打圈。

不過我個人認為,四名地質隊員出現了判斷失誤,極有可能導致失溫症而死,他們低估了哀牢山地形的複雜程度,低估了哀牢山上的氣候環境,相信完全有能力走出去,並沒有打算停下來躲雨,只想完成任務後趕快離開。

證據是,搜救人員在哀牢山的一處河邊上發現了他們用紅油漆做的標記,沿著他們的標記行走,發現竟然是在原地打圈圈,這證明他們所帶的羅盤失准,他們迷路了,可能希望沿著河流找到出去的道路,無論哪個方向,只要離開哀牢山就行。

但哀牢山地形太過複雜,他們始終無法走出去,儘管哀牢山平均溫度在冰點以上,豪雨後,哀牢山氣溫可能聚降,達到了冰點以下,長期行走導致他們身上的一次性雨衣完全破碎,全身濕透的他們還能支撐多久呢?答案已經很明顯了。

如果他們帶了一套非常專業的雨衣,身上也就不會濕透了,在發現迷路無法脫身後,停下來搭建一個簡易的避雨棚,再使用汽油和樹枝生火,等天晴之後再到開闊的地方用RTK設備定位,並用手機發送求救訊號,結果可能就不是這樣了。

所以,我個人認為四名地質隊員是因失溫而死,問題可能出在一次性雨衣上,另一方面是判斷失誤,高估了自己,胡亂尋找出山的路,在迷路後並沒有展開自救,沒有搭建雨棚,也沒有打開RTK設備,反而是在胡亂尋找出口,最終因失溫症而死。

當然,以上只是個人看法,穿越地形複雜的深山是相當危險的,在迷路後,不要急著胡亂尋找出口,最正確的做法是要保存身力,讓身體狀態正常,先讓自已活下來,發出求救訊號,等待救援人員的到來。有趣有料的科學內容請關注唯一的微信公眾號:有趣探索

标签: 哀牢山 遇難者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