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3500公里,鄭州這場國際醫養論壇講了啥?

養生健康 103℃ 0
摘要:11月13日上午9:00,來自中國和馬來西亞的13比特專家齊聚鄭州輕工業大學與馬來西亞大學聯盟聯合協辦的國際老齡化與智慧康養高峰論壇,分析養老康復行業的痛點和機遇,探尋養老困境破局之策,共謀醫養結合新路徑。11月13日,在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舉行的國際老齡化與智慧康養論壇上,鄭鵬遠院長介紹了鄭大五附院的醫養結合模式與體系建設的現狀及國家科技部重點專案“主動健康和老齡化科技應對”。

頂端新聞·大河健康報記者梁露露孫倩文吳文可劉廣輝

在全球普遍老齡化的大趨勢下,“銀髮浪潮”滾滾而來,隨之而來的是養老問題、醫療問題、失能老年人的長期照料問題等挑戰。如何應對國際老齡化趨勢,中國養老的出路又在何方?

11月13日上午9:00,來自中國和馬來西亞的13比特專家齊聚鄭州輕工業大學與馬來西亞大學聯盟(CMU)聯合協辦的國際老齡化與智慧康養高峰論壇(中國-馬來西亞),分析養老康復行業的痛點和機遇,探尋養老困境破局之策,共謀醫養結合新路徑。

鄭鵬遠:養老應親情兼顧安全

如何有尊嚴地養老、優雅地老去,是每一位老年人或是即將步入老年生活的人的最大嚮往。

11月13日,在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舉行的國際老齡化與智慧康養論壇上,鄭鵬遠院長介紹了鄭大五附院的醫養結合模式與體系建設的現狀及國家科技部重點專案“主動健康和老齡化科技應對”。

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在醫養結合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積極探索實踐,以“大健康”“主動健康”“科技應對”為覈心理念,以“三甲醫院——二級醫院、養老院及醫養結合機构——社區——居家”全鏈條醫康養護一體化健康體系為支撐,以“系統性360度無縫隙綜合服務”為醫養結合特色,以“主動健康與智慧醫養結合”為陞級方向,推動“全鏈式智慧醫養結合”與“主動式居家養老”醫養結合服務模式與實踐,開創了一種“有親情兼顧安全”的智慧醫養結合升級版。

不僅獲批了“鄭州市醫養結合管理控制中心”和“河南省主動健康和老齡化科技應對研究中心”,還參與了民政部國標“養老機构護理服務規範”標準製定相關工作。

鄭鵬遠提到“9073”的養老格局:90%左右的老年人都在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託社區支持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機构養老。要真正解决我國數以億計的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最根本的還得靠居家養老。

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构為補充、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裏,身體健康、活動無障礙的老人可選擇居家養老;身體有潜在疾病,但仍能够基本自理的老人選擇居家養老+居家護理模式;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則到專業機构養老。但居家養老還面臨諸多難題,特別是如何提高居家老人的醫療服務水平。

2020年1月,鄭大五附院在直屬福華街社區構建了醫養結合智慧服務雲平臺,實現了數據互聯互通,並通過設備監測,家庭醫生實时掌握健康狀況及早干預,降低意外事故發生風險。這種主動式居家養老模式實現了“居家——社區——三甲醫院”全過程、全場景覆蓋,讓老年人的幸福感、認同感、獲得感持續的提升和改善。

他還提到,醫養難點在醫,而非養。三甲醫院强大的醫療資源是醫養結合服務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鄭大五附院以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專項為契機,發揮三甲醫院資源與人才培養優勢,構建依託社區居家的“全鏈式醫養結合服務模式與主動式居家養老”,設計”醫養結合服務是基礎、醫療是保障、康復是支撐“的原創理念,初步建立“醫院——養老機构——社區——居家”全鏈式醫養結合模式,努力探索永續、可複製、可推廣的醫養結合“鄭州模式”。

彭鵬:每100個小學生就有七八個輕度脊柱側彎?

“老年人就意味著失去勞動力、行動力嗎?”來自鄭州輕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實驗實踐教學中心的彭鵬博士不這樣認為。

當前,中國正在加速步入老齡化社會,公共設施與產品適老化設計體系的構建是中國現時設計領域所面臨的重要問題。為消除老年人使用公共設施時存在的障礙,提高老年人生存生活指數,11月13日,在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舉行的國際老齡化與智慧康養論壇上,彭鵬提出了“基於數位化科技的智慧下肢關節矯形器設計”的理念。

彭鵬認為,基於互聯網的背景下,下肢矯形器設計主要滿足的是常規的監測、遠程的指導以及預防突發情况的預防。數位矯形器能够快速定制化、量化調控、遠程矯治等永續使用和可回收。

“新冠疫情背景下,老人如果出現下肢不舒服需要檢查,需要付出往返醫院的時間、金錢,甚至還有感染新冠疫情的風險,這種情況下如果有這樣的一款數位矯形器,非常方便。”彭鵬提醒,雖然數位矯形器能帶來巨大的便利,但要注意的是依舊要在醫生及專業人士的指導下使用。

“數位矯形器不僅僅可以適用於老年人,年輕人同樣可以。”彭鵬在舉例中提到,其團隊曾經在鄭州做過一項廣泛調研,圍繞6歲~12歲的小學生是否出現脊柱側彎現象。結果顯示,在調研範圍內每100個人就有7~8個小學生存在輕度脊柱側彎的情况。

彭鵬說,家長應該重視小學生的脊柱側彎問題,同時也希望數位矯形器能够改變這種現狀。

穀凱航:3D列印會否取代繃帶石膏?

“3D列印科技應用於醫學,在診斷、術前準備、術中操作等環節,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11月13日,在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舉行的國際老齡化與智慧康養論壇上,來自鄭州瑪瑞斯醫療科技有限公司CEO穀凱航分享了3D列印在老年膝關節的應用。

75歲的李大爺就是數位醫學和3D列印科技的受益者。李大爺有高血壓病史,長期服用阿司匹林,因“外傷致右膝關節疼痛、活動受限2小時”急診入院。經查,他屬於shuyuSckatzkerⅣ型脛骨平臺骨折,通常需要手術進行雙鋼板固定。

由於李大爺年齡較大,為取得更好的手術效果,需要調養一段時間,這也為3D列印骨折模型分析提供了時間。經術前採用3D科技列印骨折模型分析後,進行精准治療,通過鋼板塑形及準確設計螺釘方向與數量,使用單塊鋼板即能牢固固定的骨折,不僅减少了手術損傷,還降低了醫療費用,並取得良好治療效果。

穀凱航介紹,3D列印科技如今已普遍應用於骨科、神經外科、矯形科、康復科、心內科、皮膚科、口腔科等眾多科室,能根據手術方案製定、預演和優化,手術中精准定位、精准治療等。

“此外,由於每個病人病症、狀態都會不盡相同,3D列印科技還能‘私人訂制’,高適配、高相容。”穀凱航說,3D列印科技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如困擾眾多老年人的關節軟骨老化問題,傳統的臨床手段如關節鏡清理術、注射透明質酸或膠原蛋白都無法類比人類軟骨的複雜結構,不同硬度的修復資料放在一起也容易產生滑移和脫落,療效很不理想。“在未來,3D列印科技有望更好地解决這個難題!”他表示。

據報導,由來自香港大學、東莞理工學院、北京大學深圳醫院等組織的研究人員,經過多次反復實驗,從100餘種原材料中進行篩選,以可降解聚酯、膠原蛋白水凝膠和生物陶瓷粉為原材料,用生物3D列印科技進行合成,可以類比骨軟骨的多層結構,在實驗修復兔子膝關節軟骨中取得喜人的效果。

“相信3D列印科技,未來可期!”穀凱航表示。

朱毅:有氧+力量糖友運動YYDS

在世界排名前十的糖尿病有關的保健支出中,中國位列第二,為1090億美元。

11月13日,在鄭州大學五附院舉辦的國際老齡化與智慧康養高峰論壇上,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肌肉骨骼疼痛康復科主任朱毅介紹了糖尿病的病因、危險因素、臨床表現及常見併發症等。

他講道,糖尿病會導致機體多器官受損,還常伴有高血壓、血脂异常、肥胖、缺乏運動、吸烟等危險因素,加快病程進展。

糖友更易出現軀體結構障礙

朱毅提醒,Ⅱ型糖尿病與年齡、糖尿病家族史、生命早期的營養狀況、肥胖、身體活動不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有關。如果出現明顯的多尿、多飲、多食、體重下降“三多一少”症狀,就要高度警惕糖尿病,及時就醫檢查。

由於糖尿病患者的功能改變具有複雜性,其身體結構、身體功能、活動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朱毅介紹,糖尿病患者常見的軀體結構障礙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平衡及姿勢控制能力下降。糖尿病患者姿勢控制不佳,反應性平衡控制能力下降、反應時間延長、足部感覺障礙、行走不穩,新增跌倒風險。

有氧心肺功能下降。糖尿病患者肺部受到高糖狀態的影響,存在通氣功能和彌散功能障礙;併發症如大血管病變等會影響心肺機能,心肺適能和通氣效率較健康人顯著下降。

肌力與耐力下降。糖尿病患者握力、足底和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下降,肌肉體積减少,全身肌肉均具有較高的疲勞性,耐力下降。

柔韌性與關節活動度下降。糖尿病患者整體柔韌性下降,多關節活動度下降,主要受累關節有踝關節、肩關節、第一跖趾關節、手腕和手指間關節。

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由於糖尿病患者跌倒風險新增,繼發骨折等不良事件會嚴重限制患者的日常生活。糖尿病足和視網膜病變等併發症會限制患者的日常出行和社交活動,患者逐漸與社會脫節,久而久之,易誘發抑鬱、焦慮等問題。

有氧+力量糖友運動YYDS

朱毅講到,相比於藥物治療,運動在糖尿病管理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且副作用少。

科學運動能够降血糖,通過運動提高靶細胞膜上特异性受體的親和力、受體數目等,提高機體組織葡萄糖的利用率,從而降低血糖濃度;運動能提高胰島素敏感性,通過增强肝、脂肪及骨骼肌細胞對胰島素受體的敏感性,減輕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抵抗或促進骨骼肌血液迴圈;個性化的運動計畫還能提高老年人的平衡性、肌肉力量和身體活動。

對於糖友來說,運動管道主要有有氧運動和力量訓練,兩者結合對改善神經傳導速度是有效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訓練或高强度間歇訓練,還可以改善心血管自主神經病變。有氧運動新增能量消耗,可以降低心率、血壓和新增運動耐受性,改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健康。

總的來說,運動能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風險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幫助患者重返社會和家庭,恢復相對完善的軀體運動功能和良好的精神狀態。

朱毅提到,可以依據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准和合併症分期標準,為患者製定科學的運動訓練方案,包括關節靈活性訓練、軀幹穩定性訓練、肌力矩陣訓練、移動與行走訓練及代謝進階訓練等。

根據糖尿病患者的實際功能障礙和需求,美國運動醫學學會為其體育鍛煉提出了基本要求。建議Ⅰ型糖尿病患者進行150分鐘/每週的中等强度或75分鐘/每週的大强度運動。建議Ⅱ型糖尿病患者進行150分鐘/每週的中等到中大强度運動。可進行持續的、節律性的大肌肉群活動,如快走、功率車和游泳等有氧運動,自由重量練習或抗阻器械練習。

建議糖尿病患者運動要循序漸進,以安全為重,運動前和運動後及時監測血糖。

許康祥:意外死亡的第二大原因竟是……

11月13日,在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舉行的國際老齡化與智慧康養論壇上,來自馬來西亞的許康祥(Khor Kang Xiang)博士以《智能平衡板用於改善老人身體平衡》為題進行了分享。

“跌倒是意外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許康祥介紹,而人體防跌倒的能力——平衡能力在30歲左右到達高峰,之後隨年齡增長而下降,65歲達到功能喪失的臨界點。“每3比特65歲以上的老年人就有1比特遭受致命性跌倒,全球每年有3730萬人嚴重跌倒。在美國,每次跌倒的平均成本為342944美元”。

如何讓人們的平衡能力保持在健康的水准?許康祥表示,現時已有一些平衡訓練科技和設備,如方便攜帶且價格低廉的平衡板、具備評估和鍛煉等完整功能的稿件平衡訓練器材。但前者過於基礎而不吸引人,後者價格過於昂貴,不便攜帶且需要專業指導。為改善現有平衡訓練設備,許康祥及其團隊在上述兩種器材的基礎上,研製出了新型智慧平衡板。

該智慧平衡板能通過一個用時10秒的測驗評估出使用者的平衡能力,還具備互動遊戲、各種鍛煉項目、進度審查等功能。“借助這種智慧平衡板,可以在遊戲中訓練平衡能力,加强身體機能,再輔以遠程複健指導,可以實現在家中提升平衡能力,避免不必要的跌倒。”許康祥表示。

賽夫哈斯裏:創意文化會為老人帶來什麼?

在11月13日舉行的國際老齡化與智慧康養高峰論壇現場,來自馬來西亞的賽夫哈斯裏(Saiful Hasley Ramli)博士以《創意文化為老人提供了解决方案》為題進行了分享。在廣泛社會老齡化背景下,產品設計需要滿足老年人的多重需要,而工業設計為老人解决生活問題提供了更多的解決方案。

賽夫哈斯裏博士認為,工業設計是一個迫切需要的領域,作為老年人福祉解決方案的一部分,這是以創意文化為主要研究和開發專為老齡化設計物品的方法,也是在工程和醫療保健專業知識之間的合作中進行的。

在老年學研究方面的設計專長包括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醫療保健設計、輔助科技以及製造設計。賽夫哈斯裏博士認為,這種方法需要通過創造性策略進行探索,例如將文字資料轉換為設計對象。可喜的是,通過創意文化的方法進行了兩個設計項目:智慧步行器和可擕式馬桶座,現時它們正在進一步開發成為可靠的產品。

哈亞蒂:四大產生積極影響的干預研究是它們

來自馬來西亞的哈亞蒂(Hayati Kadir Shahar)副教授,以《公共衛生研究對社區健康的影響》為題目進行了分享。她認為,公共衛生研究可以提供有效的健康教育以及預防疾病和傷害。

哈亞蒂副教授現場分享了四項對社會產生積極影響的干預研究:1.新增洪水備灾知識和技能;2.新增小孩與年輕少女對家庭暴力的認識;3.發明了健康教育模塊來提高心臟手術患者的生活貭素;4.發明了健康教育模塊提高愛滋病患者戴安全套自我效能感。

哈亞蒂副教授表示,所有的干預研究都產生了積極的結果並幫助了社區。公共衛生可以預防傷害,節省金錢,同時還可以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减少痛苦。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