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jū)!
說起這個詞,你記憶中最先出現的,恐怕是發生在2001年的“美國炭疽郵件攻擊事件”,當時5人囙此死亡。
最近,這個可怕的細菌不斷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1個月來,全國至少已有河北承德、山西呂梁、山東濱州3地出現了炭疽確診病例。
(圖片來源:微博)
最新一次報告的是在山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報(英文)》發佈了2例炭疽確診病例,其中1例為14歲學生,不幸身亡。
炭疽到底是個什麼病?會不會傳播開?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炭疽的病原體是一種細菌——炭疽杆菌,它的生存能力可比普通病毒强得多。
為什麼這麼說?
細菌的個頭比病毒大得多:病毒通常只有十幾到幾百納米,細菌比典型的病毒大了100倍左右。
細菌有完整的細胞結構,可以獨立生存;而病毒沒有,只能在其他宿主體內才能繁殖。
(顯微鏡下的炭疽杆菌,知道為什麼叫做“杆”菌了吧。來源:Wikipedia)
得益於這些特點,炭疽杆菌在比較惡劣的環境中,可“變身”芽孢形態,在土壤中生存很多年。炭疽杆菌主要在食草動物中傳播,比如牛、羊等。這些動物在吃草時,會經口感染到土壤中的炭疽杆菌。
劃重點:炭疽主要感染的是畜養或野生的食草動物,但偶爾也會通過動物感染人。
人感染炭疽杆菌後有幾種表現形式,包括皮膚炭疽、腸炭疽、肺炭疽。其中,皮膚炭疽占了95%以上。
皮膚炭疽的形態,這也是疾病名稱的由來。
在我國的傳染病防治法中,炭疽屬於乙類傳染病,但肺炭疽按照甲類傳染病管理。
說到現在,你可能還不太理解肺炭疽的級別。那我們再舉個例子:
屬於乙類傳染病但是按甲類管理的,還有大名鼎鼎的——新冠肺炎、SARS和高致病性禽流感。
(來源:自己做的)
現在,你大概能理解肺炭疽的危害程度了吧?
實際上,肺炭疽的病死率高達90%以上[1],比另外3種傳染病都高。
這次發生在山東的炭疽病例,到底是怎麼回事[2]?炭疽離你我有多遠?我們馬上來說!
(來源:《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報》)
截至2021年8月15日,山東省疾控中心報告了2例炭疽病例。其中1例為14歲學生(下文以“患者A”代稱);另1例為35歲男子(下文以“患者B”代稱),從事屠宰牛的職業。
患者A已於8月6日死亡,患者B被轉移到傳染病醫院接受隔離治療。
我們來看一下山東疾控發佈的流調過程:
7月28日,患者A突然出現發熱、乏力、幹嘔、腹瀉、抽搐等症狀,當天晚上到村衛生院就醫,7月30日再次就醫。
7月31日,在村衛生院輸液時突然昏迷,出現牙關緊閉、頸部僵硬。後轉入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
8月6日,孩子不幸死亡。根據檢查結果,他被初步診斷為腸炭疽或腦膜炭疽。
8月8日,患者B在當地開展的主動排查中,被初步認定為炭疽疑似病例,隨後確診為皮膚炭疽。
8月12日,因發現患者B在初期流調過程中有所隱瞞,公安部門介入調查。他最終交代,曾於7月25日在患者A家中宰殺病牛。
隨後,山東衛生部門立即對2名患者的所有密接者實施了嚴格的隔離,每天監測體溫和健康狀況,並讓4700多名密接者和工作人員預防性服用了抗生素。
截至8月24日,山東未發現新的炭疽病例。
中國疾控中心的報告中提到,當時屠宰病牛的過程中,地面上流淌著黑色的血液,牛的內臟也散發著异味。正是這起不規範的私人屠宰,為後來的炭疽傳播埋下了隱患,甚至讓這名年僅14歲的學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2]。
但對於你我來說,並不需要太擔心。預防炭疽,最重要的就是不接觸傳染源。
(自己做的。來源:中國疾控中心[3])
(來源:自己做的)
可見,只要避免宰殺、剝食病患動物(或接觸可能被病患動物的血液、排泄物等污染過的物品),基本上你和炭疽這個病就無緣了。
炭疽雖然是按甲類管理的乙類傳染病,但對我國的危害較小且可控。2020年,全國一共有炭疽224例,發病人數並不高。這次出現的死亡病例也是個例,2020年無一人因炭疽死亡。
(2020年全國法定傳染病報告發病死亡統計表)
在治療方面,青黴素和其他很多廣譜抗生素都對炭疽有效。只要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治癒率很高,預後很好。
●總結一下●
炭疽在新冠面前,雖然輩分高,但只是個弟弟。只要我們遠離“地下黑屠宰場所”,在正規商超買肉,對所謂的“感冒症狀”多留個心眼,基本不會被炭疽傷害。
如果你的家鄉有類似的私人屠宰場所,或者你爸媽就喜歡去私人那裡買“散養牛羊肉”,就趕緊把這篇文章轉給他們吧!
特約作者:莊時利和|科普大V
[1]https://www.chinacdc.cn/jkzt/crb/zl/tj/tjzstd/201212/t20121210_72851.html
[2]http://weekly.chinacdc.cn/en/article/doi/10.46234/ccdcw2021.185
[3]https://www.chinacdc.cn/jkzt/crb/zl/tj/tjzstd/201212/t20121210_72851.html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微信蒐索並關注公眾號“騰訊醫典”,獲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