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去多年積蓄!這個湘陰人“玩泥巴”火了

湖南 80℃ 0
摘要:湘陰嶽州窑始於東漢,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青瓷窑,經西晋、南朝、隋,盛於唐代。唐代茶聖陸羽稱“嶽州瓷青、青則益茶”。湘陰嶽州窑是唐代六大名窑之一,其獨特的燒制技藝代代傳承,2016年入選第四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1983年至1988年間,湘陰縣共發現古窯址25處,主要分佈在洋沙湖、青竹寺、鐵角嘴及縣城區域。

復古之心法古之志

——嶽州窑燒制技藝傳承人陳燦宇的堅守

湘陰嶽州窑

湘陰嶽州窑始於東漢,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青瓷窑,經西晋、南朝、隋,盛於唐代。所產器物胎質細膩,器形厚重,敲擊有金屬般聲音,瓷化極高,青瓷開片,造型古樸美觀、光潔,釉下螢光閃爍,玻璃質感强。唐代茶聖陸羽稱“嶽州瓷青、青則益茶”。湘陰嶽州窑是唐代六大名窑之一,其獨特的燒制技藝代代傳承,2016年入選第四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1983年至1988年間,湘陰縣共發現古窯址25處,主要分佈在洋沙湖、青竹寺、鐵角嘴及縣城區域。

守望故事

10月24日,湘陰縣鶴龍湖鎮嶽州窑燒制技藝傳習所,嶽州窑燒制技藝傳承人陳燦宇聚精會神於眼前的泥坯,一搓一捏之間,毫不起眼的泥巴仿佛被注入了靈魂,短短10分鐘,便成型為直筒狀。

“這是我參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班要交的工作,現時剛開始拉坯,成品是一個花器。”直到完成手上的活計,陳燦宇才抬頭與記者交談。

環顧四周,入目皆是形狀各异、精美古樸的瓶、碗、壺等工藝品。陳燦宇端坐其中,享受著這個由他一手打造的瓷器世界。

情之所起,一往而深

陳燦宇出生於湘陰縣嶺北鎮嶽州窑村普通農家。“以前嶽州窑村還叫‘窑頭山’。我們那一代人,從小聽著嶽州窑的故事長大。”陳燦宇說,“課後會到池塘邊挖‘白泥巴’,捏一些小動物之類的。”

窑頭山位於湘江河畔,少年時,陳燦宇跟小夥伴打著赤脚,在河邊戲耍。河灘上到處可見破舊碎裂的瓷片,圖案精美,他們隨手撿起,在湘江水面“打水漂”。那時陳燦宇不知,這些巧奪天工的瓷器碎片,竟是跨越千年而來。

年長一點後,在外燒窯的伯父偶爾回家,陳燦宇便纏著他講制窑的趣事。一顆小小的種子就這樣種下了。

1997年,陳燦宇從部隊轉業至湘陰縣文化館,拜當地書畫家巢善寶為師,兼修詩書畫及雕塑技法。這是他第一次正兒八經地接觸泥塑。漸漸地,他開始更加深入地瞭解嶽州窑的相關知識。

“嶽州窑曾是官府燒造用瓷,是唐代六大名窑之一。後來戰禍連綿,洪水氾濫,嶽州窑累遭摧殘,生產停頓,大部分工藝失傳。到我接觸時,只有村裡老一輩的會燒制些民用器具了。”陳燦宇不願一代名窑就此沒落,他下定决心,要把現有的嶽州窑燒制技藝傳承下去,還要找回遺失的技藝。

2006年,陳燦宇拜長沙窯銅官陶瓷技藝傳承人劉坤庭為師,學習釉水配製科技,開始探索嶽州窑“釉色青、薄,呈細碎冰裂紋”秘訣。

他像一塊海綿一樣,不斷汲取著嶽州窑燒制技藝的奇妙,深深被這個泥與火的世界所吸引。

“做窑活又累又不賺錢,沒什麼搞頭”“玩泥巴沒什麼出息的,趁早改行吧”……身邊的聲音大多是勸阻他的,但陳燦宇仿佛著了魔一般,他想:“老祖宗的東西不能丟,我一定要讓嶽州窑走向世界。”

道阻且長,上下求索

2007年,陳燦宇將家中經營的培訓學校全權交給妻子打理,一頭紮進嶽州窑博物館,發起“嶽州窑燒制技藝”申遺項目,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所”,推廣嶽州窑瓷器。

利用近幾年學到的技藝,陳燦宇生產了幾批簡單的嶽州窑瓷器,可沒有人買帳。連他的姑姑也說:“燦宇,你這些東西一個成本就要十幾元,我花20元可以到外面買3個更精緻的杯子,還是帶把的。”

產品沒人買,近50萬元投入血本無歸。一直以為他投入不多的妻子也慌了神:“我們家五六年賺的錢都打水漂了。”陳燦宇看著眼前沒人要的物件,有些動搖了:“難道嶽州窑瓷器真的不再受歡迎了嗎?”

垂頭喪氣的陳燦宇來到湘江邊,沿河散心。突然脚下踩到硬物,他撿起一看,是破碎的瓷片。“是嶽州窑瓷器!”陳燦宇驚喜,用江水將瓷片洗乾淨。“釉色青黃,圖案精巧,它一直這麼美。不是嶽州窑不够好,是我的手藝不够好。”他說。

“那一陣子,我天天都去河邊撿瓷片,清洗、觀察、研究,仿佛在和古代燒窯工人交流對話。”陳燦宇告訴記者,“當時越撿越興奮,越有幹勁。”

為了從古法中找到創新靈感,陳燦宇花光積蓄,收集了大量從東漢到宋代的古窑殘片,研究古人作品的釉色、紋飾和胎土,並與自己的創意結合,研發試驗。

嶽州窑有一種拉大坯的技藝,陳燦宇嘗試多次無法成功。2017年,他從朋友口中得知景德鎮著名拉坯大師占紹林會這種技藝,便前往江西,向比他年齡小的占紹林拜師求藝,苦練半年,終於攻破一次性拉大坯的難題。

一批器型普通的嶽州窑產品,要通過取土、和泥、拉坯、曬坯、修坯、印花、上釉、燒制等幾十道工序,花費近20天,才能製作成功。如果要創新性燒制一個精心設計、造型獨特的作品,則需月餘時間。

“有一次因為對泥巴質地不瞭解,整整一窑器具都毀了,窑也被燒壞了,損失七八千元。”10餘年來,陳燦宇就這樣摸索著前進,常有不如意,卻從沒想過放弃。

陳燦宇的徒弟楊宗萱說:“師父執著於對嶽州窑文化的傳承、對嶽州窑技藝的鑽研,十幾年如一日。”

心如磐石,薪火相傳

2017年,陳燦宇去浙江學習時,聽說了“杜茲肺魚”的傳說,突生靈感。“在撒哈拉沙漠附近,白天平均氣溫高達42攝氏度,一年中只有秋季有短暫的雨水。然而,杜茲肺魚卻能在長時間缺水、缺食物的惡劣環境中,不懈地自我解救,最終等來雨季,贏得新生。”陳燦宇以此為原型,將嶽州窑燒制技藝與當時學習的科技相結合,創作了“杜茲肺魚”。

陳燦宇感慨:“嶽州窑不正像‘杜茲肺魚’嗎?一直被忽視,卻永遠有生命力。我相信,它終會迎來一場大雨,獲得新生。”

誰無暴風勁雨時,守得雲開見月明。近年來,陳燦宇多次應邀參加傳統工藝振興成果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等活動,2020年被評為湖南省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由他製作的梅瓶、仿古器等10餘件瓷器被浙江、景德鎮等地的藝術學院收藏。他獨創的“一帶一路”“杜茲肺魚”等作品,在全省非遺傳統工藝博覽會上屢獲好評。

湘陰縣文化館為陳燦宇專門開闢了一處工作室;三峰窑傳承人吳軍平、湘陰縣攝影家蔣娜等人加入守護嶽州窑的隊伍;湖南中麻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蔣宏亮,邀請陳燦宇共同開發嶽州窑燒制研學項目……站在陳燦宇身邊的人越來越多。

受父親感染,陳燦宇的女兒陳佐選擇學習美術,偶爾跟父親學習燒制一些小瓷器送給同學,傳播嶽州窑文化。“要讓嶽州窑文化發揚光大,不是我一人之力可以做到的,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努力。”陳燦宇輕撫面前的瓷器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希望,我就是那顆火星。”

記者離開時,陳燦宇又轉動面前的拉坯機,開始新一輪創作。10多年來,他堅守在這一方小小天地裏。在他靜默而堅定的堅守中,嶽州窑歷久彌新、薪火相傳。(原載於《湖南日報》作者周磊徐亞平梁軍)

專家寄語

守正創新探索前行

湖南師範大學副教授陳劍

嶽州窑是湖南現存活態窑口中創燒年代最早的窑系。嶽州窑燒制技藝,是依託漢唐時期的湘陰窑演變沿襲的傳統陶瓷燒制技藝,有著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傳統嶽州窑產品以青瓷著稱,並通過湘江-洞庭湖-長江水系,暢銷全國,不僅在歷代出土文物中精品迭出,在唐代便已被“茶聖”陸羽載入《茶經》,久負盛名。

在常年不斷的窑火中,嶽州窑生產的各種碗、碟、缽、壺、罐、壇、缸等器物,廣泛運用於當地群眾的日常生活,是洞庭湖區域民間文化重要承載體。進入21世紀以來,以陳燦宇為代表的新一代嶽州窑燒制技藝傳承人堅持守正創新,不斷推出既具有傳統文化特色,又更加符合現代生活的陶瓷產品,正在傳統陶瓷文化生態建設與產品設計開發的大道上探索前行。

END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