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比特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7比特是“兩院院士”

湖北 72℃ 0
摘要:長江日報大武漢用戶端11月3日訊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名單中再添兩位科學家——91歲的新中國飛機設計大師顧誦芬院士和86歲的國際著名核能科學家王大中院士。長江日報記者梳理發現,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設立至今已有35比特科學家獲獎,包括顧誦芬在內有7人既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又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即“兩院院士”。

長江日報大武漢用戶端11月3日訊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名單中再添兩位科學家——91歲的新中國飛機設計大師顧誦芬院士和86歲的國際著名核能科學家王大中院士。長江日報記者梳理發現,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設立至今已有35比特科學家獲獎,包括顧誦芬在內有7人既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又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即“兩院院士”。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中國科學界的桂冠,每年評選一次,每次授予不超過兩名,由國家主席親自簽署、頒發榮譽證書、獎章和獎金。據2020年修訂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下列中國公民:(一)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的;(二)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環境效益或者對維護國家安全做出巨大貢獻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自1999年設立至今,已有35比特科學家獲獎,其中有7人是“兩院院士”,他們分別是:

2020年度——新中國飛機設計大師顧誦芬

顧誦芬:1930年生,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選聘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是我國著名飛機設計大師、飛機空氣動力設計奠基人、航空戰畧科學家。他建立了新中國飛機空氣動力學設計體系,開創了我國自主研製殲擊機的先河,持續開展航空戰畧研究,培養了大批院士、專家等領軍人才,為我國航空科技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2018年度——新體制雷達專家劉永坦

劉永坦:1936年生,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選聘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是我國對海探測新體制雷達理論奠基人,對海遠程探測科技跨越發展的引領者。他率領團隊全面自主創新,實現對海新體制探測理論、科技的重大突破,在工程應用中發揮重要作用。

2012年度——國際著名物理學家、力學家、爆炸力學專家鄭哲敏

鄭哲敏(1924~2021年):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選聘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闡明了爆炸成形的機理和模型律,發展了一門新的力學分支學科-爆炸力學。他還與合作者一起提出了流體彈塑性模型,帶領團隊先後解决了穿甲和破甲相似律等一系列問題。

2011年度——我國人居環境科學創建者吳良鏞

吳良鏞:1922年生,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5年選聘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是我國著名建築學家、城鄉規劃學家和教育家。他創建了中國人居環境科學,成功開展了從區域、都市到建築、園林等多尺度多類型的規劃設計研究與實踐。

2010年度——“高溫合金之父”師昌緒

師昌緒(1920~2014年):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選聘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的成果使我國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由鍛造到鑄造、由實心到空心邁上兩個新臺階,使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自主開發該關鍵資料科技的國家。他還開發出多種節約鎳鉻的合金鋼,解决了當時我國工業所需。

2007年度——我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者閔恩澤

閔恩澤(1924~2016年):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選聘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為我國煉油催化劑製造技術奠定了基礎。80年代以來,他組織指導了多項催化新材料、新反應工程和新反應的導向性基礎研究工作,是我國石油化工技術創新的先行者。

2001年度——漢字雷射排版系統創始人王選

王選(1937~2006年):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選聘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開創性地研製當時國外尚無商品的第四代雷射排版系統。他讓出版印刷“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推動了我國報業和印刷出版業的發展。

(圖片來源:中國工程院官網)

(整理:長江日報記者李玉瑩)

【編輯:丁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