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日,南京高淳區陽江鎮勝利圩的1.47萬畝高標準農田內,稻浪翻湧,遍地金黃,一派豐收在望的景象。但一年前,這片稻田還是一方方蟹塘。
在南京高淳西部圩區大力發展螃蟹養殖業的當下,勝利圩為何“反其道而行之”,棄養蟹改種田?
勝利圩片區高標準農田稻浪金黃,豐收在望。
2020年7月20日,由於連續降雨,上游水位持續攀高,上午11點,水陽江勝利圩上游安徽境內石橋段發生决堤,下午1點30左右洪水到達南京市高淳區陽江鎮,晚上8點左右洪水停止上漲,半天之內水比特上升了6米左右。七八米高的電線杆淹得勉强露出個“尖尖角”。洪水導致小花、潦田、丹湖等9個行政村受灾,受灾面積1.8萬畝,其中養殖水面1.5萬餘畝,直接經濟損失約3.5億元。
當時,江蘇省漁業科技推廣中心及河蟹體系產業經濟創新團隊還緊急趕赴現場,建議當地政府首先做好羣衆安撫工作,等水位退下後及時組織灾後複產,通過補栽晚稻、養殖青蝦、魚種等措施盡量挽回損失,製定了《高淳陽江鎮勝利圩灾後複產技術方案(要點)》提供給當地參攷。
在省市區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徵求當地居民意見後,陽江鎮綜合考慮當地圩區土壤有機質含量高、水體質量不佳、養蟹效益不理想現狀,决定將1.47萬畝蟹塘重建為連片高標準農田。據瞭解,這是現時南京最大規模的連片高標準農田。
去年10月,200臺水泵同時開工,花了1個月時間才將洪水排空。今年4月,災後重建工作正式啟動,當地用1個月時間完成招投標手續,5月13日工程機械進場,高峰時179臺大型機械同時工作,先後平整土地1.4萬畝,新建灌溉泵站11座,開挖疏浚通路19.64公里,建設“一縱四橫”五條6米寬瀝青路。
今年6月,隨著多臺無人機盤旋起降,1.27萬畝水稻田成功播種。勝利圩重建專案負責人孫巨良告訴記者,1.47萬畝高標準農田統一流轉後,精准引入了4家經營主體,開展規模化種植。
西蓮村村民朱世忠曾在勝利圩承包70畝水面養殖螃蟹,一年忙到頭,年底算帳卻常常令他大失所望。“養蟹宜用偏酸性的沙壤土,但勝利圩卻是偏鹼性的湖灘淤泥土,養出的螃蟹品質、規格都不好。”勝利圩重建專案負責人孫巨良道出背後原委。
土地流轉後,朱世忠每畝地每年能拿到700元流轉費,年底還有分紅。他在勝利圩謀得一份田間管理的穩定工作,每月薪水8000元。“現在一年收入近10萬,工作輕鬆不煩心,比以前養蟹好多了。”朱世忠說。
西蓮村黨總支書記孔蘭花介紹,本村40戶蟹農,現時已有21戶轉到別處繼續養蟹,8戶在家門口就業,其餘外出打工。
一年時間不到,勝利圩已帶動100多人在家門口實現增收夢,越來越多農民變成了拿土地流轉租金、打工薪金、入股股金的“三金”農民。
引入經營主體規模化種植,背後還有推動富民增收和鄉村振興的長遠考量。高淳區陽江鎮黨工委書記戴偉表示,陽江現時已注册“丹湖秋月”農產品品牌,未來將用於推廣勝利圩高標準農田農產品和全鎮“一村一品”特色農產品,擴大陽江農產品品牌影響力。此外,4家經營主體還將積極探索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帶動人才、資金等資源加速彙聚,為陽江鄉村振興注入全新動能。
來源:南京日報侵删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