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刺時刻,“2萬億俱樂部”能否擴容?

湖北 60℃ 0
摘要:隨著三季度陸續公佈,各地紛紛吹響“衝刺號角”,“十四五”開局之年的幾重懸念很快也將揭曉。考慮到三季度的南京疫情,“第十”之比特或生變數。另一個焦點是,“2萬億俱樂部”能否擴容?根據最新資料,成都、杭州、武漢今年前三季度經濟總量分別達到1.44萬億元、1.32萬億元和1.23萬億元;2020年全年,三城分別佔據1.77萬億、1.61萬億、1.56萬億梯隊——“破2萬億”的猜想隨之而來,引發熱議。

成都、杭州、武漢的下一步

隨著三季度陸續公佈,各地紛紛吹響“衝刺號角”,“十四五”開局之年的幾重懸念很快也將揭曉。

截至目前,2020年GDP十强都市中僅有深圳和南京尚未披露數據,其中,深圳大概率守住前三,南京則面臨“失守”風險——去年被其擠出前十的天津,前三季度經濟總量為1.14萬億元,從上半年數據來看,南京僅領先313.52億元。考慮到三季度的南京疫情,“第十”之比特或生變數。

幾對CP中,廣州繼續保持對重慶的微弱優勢,不到百億的差距令“第四城”的攻守戰備受矚目;與此同時,京滬之間也是“火花四濺”,北京站在“三萬億”大關門口,向上海的頭名寶座發起挑戰。

另一個焦點是,“2萬億俱樂部”能否擴容?一個參照資訊是,排名第六比特的蘇州,2020年GDP總量突破2萬億元,當年前三季度,蘇州GDP為1.42萬億元。

根據最新資料,成都、杭州、武漢今年前三季度經濟總量分別達到1.44萬億元、1.32萬億元和1.23萬億元;2020年全年,三城分別佔據1.77萬億、1.61萬億、1.56萬億梯隊——“破2萬億”的猜想隨之而來,引發熱議。

事實上,上述三城的“十四五”規劃綱要均對未來五年站上“2萬億”新臺階設定了預期性名額,如成都力爭到2025年GDP達到2.6~2.8萬億元,杭州目標突破2.3萬億元,武漢則預期年均增速在7%左右。

如今,開局之年僅剩兩月,衝刺時刻又該拿什麼衝擊2萬億?

01

基本面

三季報公佈後,成都能否“複刻”蘇州去年的表現,即成為坊間熱議話題。但現實難題是,一個季度如何完成約6000億元的經濟增量?

從產業結構看,蘇州有它的獨特性——2020年GDP十强都市中,蘇州二產占比最高,達46.5%,三產占比52.5%;而成都、武漢、杭州三城中,武漢二產占比最高,為35.6%。

蘇州能在去年四季度強勢進擊,離不開其“工業强市”的内容,這一點,其他城市很難在短期內學會。(猜你想看:《“最强地級市”沖擊“工業第一城”》)

事實上,對比“破2萬億”的都市來看,蘇州用時其實是最長的,從2011年突破“1萬億”大關到2020年跨過“2萬億”門檻,用了9年時間。而上海、北京、深圳跨越“1萬億”臺階用了6年,廣州和重慶用了7年。

時間要多長,取決於動能有多强。尤其是京滬的進擊之路,讓“開放”與“創新”變得立體。

上海在2012年站上“2萬億”臺階之後,於2017年成功跨過“3萬億”大關;北京則是在2014年GDP總量首次突破2萬億元,2018年即突破3萬億元——跨越“1萬億”的時間進一步縮短。

對比來看,成都和武漢均於2014年躋身“萬億俱樂部”,第二年杭州加入,在這一“級”階梯上待了也有六年。

公開報導顯示,2020年初,武漢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曾提出“到2021年進入經濟總量‘2萬億俱樂部’”。當時,武漢的經濟總量已在“1.6萬億+”,這座中部重鎮開始思考,除了傳統優勢還有哪些領域可以挖潜出新?如何才能又快又好地實現“實力進階”?

按照官方表述,要想進入“2萬億俱樂部”,武漢必須要有5000億元以上量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覈心支撐。而汽車、裝備製造等現有支柱產業還有不小差距,必須謀劃佈局更多引領性項目,在新一代資訊技術、生命健康、智慧製造、新材料領域推進集羣發展。

02

增長點

眼下的武漢,還在疫後重振中。三季報顯示,除固投和消費外,其主要經濟指標的兩年平均增速都已“回正”。

對比來看,成都三次產業表現較為穩定,尤其是在二產增加值上,此番反超了武漢,而今年上半年武漢在該項名額上還保持著微弱領先;杭州則是服務業增加值兩年平均增速最高,達到7.3%,而一產增加值仍為負增長。

在工業經濟數據方面,今年前三季度,成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3%,兩年平均增長7.8%。需要提醒的是,這是成都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內同比增速首次高於全國。

從重點行業看,成都規模以上工業中,電腦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石油和瓦斯開採業、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25%、24.1%、21.1%。

武漢規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17.9%,兩年平均增長1.9%。

三季報顯示,其與2019年同期相比,電腦、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醫藥製造業,煙草製品業,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4個行業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同時,規上高技術製造業和規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41.3%和41%,增速分別快全市規上工業23.4和23.1個百分點。

杭州則在三季報中公佈了規上工業增加值為2949億元,同比增長12.7%,兩年平均增長7.5%——從增加值的數值來看,與蘇州等以工業見長的都市相比,差距不小。不過,從增長點來看,勢頭還不錯。

比如37個工業行業中,31個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行業增長面83.8%,其中電腦、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8.7%,通用設備製造業、專業設備製造業同比分別增長20.8%和25.2%。

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8.4%和15.4%,兩年平均增長13.3%和11.2%,均高於規模以上工業。

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產量同比分別增長373.3%、73.9%和37%,兩年平均增長51.7%、56.5%和26.9%。

在消費領域,成都保持領先,前三季度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692.1億元,同比增長17.6%,兩年平均增長5.9%——增速亦為三城最高。資料顯示,主要是智慧和節能環保類商品零售額保持較高增速,智慧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新能源汽車零售額分別增長269.5%、152.9%。

杭州也是綠色、品質消費增長較快。其中,新能源汽車零售額155.9億元,增長168.5%,兩年平均增長74%;化妝品、體育娛樂用品類零售額分別為134.3億元和26.1億元,同比增長38.3%和29.5%,兩年平均增長22.2%和52.3%。

外貿方面,成都和杭州前三季度進出口總額均超過5000億元,武漢則為2404.5億元,後者增速達到33.9%,兩年平均增速為22.1%,表現出快速增長的勢頭。

03

新動能

時至今日,我們說“不唯GDP論”,但科學全面分析GDP規模和增速,能够對都市的經濟發展有一個直觀判斷。尤其是這三座分處東、中、西部的藝員都市,未來還要進一步集聚經濟和人口,又該拿什麼承載?

瞄準新興領域,尋找新動能,已是共識。

以杭州為例,今年前三季度人工智慧產業增加值287億元,同比增長21.5%;時尚產業(製造業)增加值197億元,同比增長13.3%;文化產業增加值1901億元,同比增長10.3%,均高於GDP增速。

應該說,杭州的優勢很明顯,短板也如此。此前有分析指出,杭州過去的飛速發展是因為搶先站上了互聯網的風口,未來二十年的發展需要堅定地抓住新的風口,而這個風口,就是高端製造業。而數字經濟+高端製造,杭州進入了“雙輪驅動”的階段。(猜你想看:《互聯網之都為何瞄准制造業?》)

在武漢,以數位化、網路化、智能化為主要方向的工業技改項目正加速推進,通俗來講,就是“機器換人”“設備換芯”“產業上雲”。

資料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武漢的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7.2%,其中,工業技改投資增長81.2%——該項名額今年已連續8個月保持三位數增長。有分析指出,“技術改造投資省、見效快、效益高”,理應在產業轉型陞級中佔據重要位置。

當地媒體報導稱,“今天的投資就是明天的增長。決勝四季度、實現全年經濟高品質發展,釋放製造業轉型陞級的巨大潜能尤為重要,這其中,技改又發揮著‘穩定器’和‘加速器’的作用。”

與此同時,中國電子雲總部日前在武漢正式揭牌,也令外界對武漢打造“數字經濟一線都市”多了一份期待。此前,武漢已吸引華為、金山、浪潮、騰訊、阿裡等多家企業在漢佈局云計算,“產業上雲”基礎更加凸顯。

中國電子雲執行總裁馬勁表示,“雲”總在都市上方,“一提到電商雲(阿裏雲),大家會想到杭州;提到蒐索雲(百度雲),你會想到北京;未來提到都市雲、產業雲,我們希望大家馬上想到武漢。”

而作為最有希望率先晉級的“種子選手”,成都則表示全力衝刺四季度經濟,加碼發力穩定工業增長、擴大有效投資、提振消費需求仍是重頭戲。官方表述中還提到,“要加快釋放超大都市需求”,深入挖掘投資增量、不斷激發消費潜力、切實穩定外貿增長。

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綱領性”檔案的正式公佈,成都面臨的外部機遇與潜在的內生動力都令外界期待。

必須提醒的是,21世紀以來,杭州的經濟規模曾一直領先成都和武漢,直到2012年;而多年來,成都與武漢一直在“伯仲之間”“你追我趕”,直至2020年。或許,比“擴容”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自身的確定性,應對諸多不確定。

封面圖片來源:張建攝

文字|餘蕊均

*都市進化論原創出品,未經授權,不得複製和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往期薦讀-

大國有大城

大城無小事

都市有數據

大咖有城觀

都市二三思

——

設為星標【★】不走丟,分享+贊+在看三連比心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