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個疑
中山六院微訊號:gzzs6y
在這裡或者是後臺,大家都可以對中六君推送的內容,發表讀後感想或者意見,說說你相似的經歷等,也可以說出你的困惑,中六君也會挑選合適的內容請專家進行詳細回復。
規矩還是一條:如果你有信心你的提問會給中六君選中,請在留言中加上#答個疑#三個字哦,以便中六君不定時進行關鍵字搜索以防錯過。答個疑,不僅僅是健康!一些適合的生活小百科,中六君也會奉上呢!
本期問題
親愛的中六君,我前段時間體檢,查到尿酸偏高。想知道尿酸高到多少需要吃藥?
要不要吃藥,就看尿酸到底有多高了······
如果你是男性,血尿酸超過420umol/L,或者你是女性,血尿酸超過360umol/L,就可以認為是高尿酸血症了。
尿酸增高的原因主要是尿酸產生過多,或者尿酸排出過少,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高尿酸,被稱為“第四高”
已經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健康
有人會問
為啥高尿酸者越來越多?
我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黃建林主任醫師介紹到,主要是以下四個方面:
飲食方面:生活條件好了,人們吃得也就越來越好了,嘌呤食物攝入過多,是導致人體尿酸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代謝方面:尿酸主要通過腸道與腎臟,排泄出體外,一旦腸道和腎臟功能下降,便會影響尿酸排泄,進而導致尿酸高。
運動方面:一方面,劇烈的運動,超過了有氧運動的强度,機體就會進入無氧代謝,從而導致大量乳酸堆積於內,影響尿酸排泄,會導致體內短時間尿酸水准升高,容易誘發急性痛風。另一方面,長期久坐,缺乏運動,可能導致肥胖和體內代謝紊亂,血尿酸水准可能由此增高。
疾病方面: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都會新增高尿酸風險。
那麼
高尿酸要不要吃藥??
這取決於你有沒有痛風症狀。
如果有症狀,即痛風關節炎、痛風結節和包括尿路結石在內的腎功能障礙,就要按照痛風的治療路徑進行治療。
●痛風發作頻繁時(大於等於2次)或者痛風性關節炎只發作1次,但合併有其他相關危險因素(年齡小於40歲,有痛風石或關節腔尿酸鹽沉積證據、尿酸性腎結石或腎功能輕度損害、高血壓、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中的一項,無論尿酸水准如何,都需要進行降尿酸治療。
●痛風性關節炎只發作1次,或者沒有急性發作但合併有其他相關危險因素(同上)中的一項,當尿酸濃度超過480umo l/l,應啟動降尿酸治療。
對於無症狀高尿酸血症患者是否啟用藥物治療,各國指南觀點都不一,歐美指南多不推薦,亞洲國家日本及我國多持積極態度,對於這類患者,專家更建議由專科醫生充分評估後考慮是否藥物治療。
首先,全面檢查身體。
排查是否存在2型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腦卒中、慢性腎病等心血管疾病和代謝性疾病。如果有這些疾病,就要積極治療和控制上述疾病。
然後,改變生活方式。
(1)健康飲食:有代謝性和心血管危險因素及中老年人群,飲食應以低嘌呤食物為主。
(2)多飲水,戒烟限酒:每日飲水量保證尿量在1 500 ml/ d以上,最好>2 000 ml/ d。同時提倡戒烟,禁啤酒和白酒,紅酒可適當飲用。
(3)堅持運動,控制體重:每日中等强度運動30min以上。肥胖者應减體重,使體重控制在正常範圍。
最後,降尿酸治療。
是否需要用藥建議諮詢醫生,醫生會根據你是否存在心血管危險因素和血尿酸濃度等情况來評估是否需要用藥。
目前我國專家建議無症狀高尿酸血症患者出現下列情况時起始降尿酸藥物治療:血尿酸水准≥540μmol/L或血尿酸水准≥480μmol/L且有下列合併症之一:高血壓、脂代謝异常、糖尿病、肥胖、腦卒中、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尿酸性腎石病、腎功能損害(≥CKD2期)。
當然降尿酸除了吃藥
還要做好這三件事
一、邁開腿
尿酸高的人,一定不能太懶惰,要注意,邁開腿,做適當的運動。
適當的有氧運動,不可缺少。
二、控體重
一旦,查出尿酸高,一定要控制體重。研究顯示,肥胖會導致胰島素抵抗,導致代謝紊亂,不利於尿酸代謝。有研究顯示血尿酸水准不僅與胰島素抵抗指數存在顯著相關,同時隨血尿酸升高,代謝綜合征發生率也新增。
尿酸高者,控制體重,要管住嘴+邁開腿。
三、多監控
尿酸高的人,一定要定期監控自己的尿酸水准。多數高尿酸血症患者沒有明顯的不適,只有少數人(10%),才會發展成痛風發作。
目前我國大陸專家普遍認為當血尿酸值超過540μmol / L,不論有無症狀,都要進行降尿酸的治療。
本文指導專家
風濕免疫科黃建林主任
內科主任,內科教研室主任,風濕免疫科主任,學科帶頭人,教授、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
1993年7月畢業於中山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六年制本科),並留校工作,完成內科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後,從1998年起,從事風濕病專科的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多年的風濕專科醫師工作,不但積累了豐富的風濕性疾病診治經驗,也與經治的風濕病病友建立了真摯的醫患情感。
出診時間:週一、週四下午,週三上午,週六上午;週二上午(名優門診)
責任編輯:張士豪
初審:戴希安
稽核:簡文楊
審定發佈:李漢榮、朱昌平
文章部分內容來源於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圖/圖蝸創意、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