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粒粒皆辛苦”的年代

浙江 87℃ 0
摘要:

今天(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秋末,總是會有一幅幅豐收的景象,不禁讓人浮想聯翩,思緒也飄回到了“粒粒皆辛苦”的年代。

“民以食為天”,這話我深有感觸。小時候,餓了,就會圍在灶前鑽來鑽去,阿罵就會將蒸籠掀開,拿出一塊南瓜或山芋來分給我和妹妹吃,在那個“瓜菜代糧”的日子,人們見面的問候語就是“吃了吧?”因為缺糧,有的人餓得吃樹葉、野菜甚至“觀音土”,可見,糧食對人的重要性。我很小就得知糧食的重要。阿罵經常教導我和妹妹,要愛惜糧食。洗碗洗鍋時,鍋鏟上粘的飯米粒,她都要用手一粒一粒取下來放進嘴裡;盛放冷飯的飯籃裏哪怕剩下一星半點的飯鍋巴屑屑也捨不得丟掉。她常常講起解放前缺米少食的那些日子。

上學後,我的父母親會經常提醒我們,碗裏的飯要吃乾淨,不要糟蹋糧食。甚至還告訴我一些“積穀防饑”的故事。我在很小的時候就懂得了愛惜糧食的道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種糧辛苦,一滴汗珠一顆米,吃糧人要懂得珍惜糧食。三年困難時期,我在山西太原讀書,學校食堂吃飯時,早晨的一碗玉米糊糊不僅會吃完還會用舌頭將碗邊舔個精光,紅薯會連皮吃掉,假期裏在家燒飯,也會去挖野菜,用胡蘿蔔、洋芋摻雜玉米粉、高粱粉做出美味佳餚。那時,糧站的工作人員會把每一個麵粉袋裏的麵粉抖得十分乾淨,散落在地上的糧食會掃起來洗乾淨曬乾後回收……節約糧食的文宣深入人心,大家都自覺地節約糧食。那時,我們把糧食看得格外珍貴,因為一碗飯可以救人命,對糧食自有一份特殊感情。

六十年代的憶苦思甜活動,讓我們倍感糧食的珍貴。“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下鄉勞動,我們積極回應“顆粒歸倉”的號召,不浪費一顆糧食。因為我們知道“滴水成河,粒米成籮”,“浪費糧食是最大的犯罪”!我在成年後的幾十年主婦生涯中,也常常會想起小時候聽到的一個節約糧食度荒年的故事,說的是古代一個會當家的巧媳婦,每天從要煮飯的米裏抓出一把米,日積月累,後來靠積攢的糧食讓全家人度過了灾荒年。我也採取此方法,節約的糧食後來用在了女兒長身體的時候。愛惜糧食,要從娃娃抓起!我除了自己身體力行,還不忘給女兒和學生講述古人和名人愛惜糧食的故事,尤其是用周恩來總理等名人節約糧食的事例來教育他們。周恩來一貫反對鋪張浪費,他吃飯時,一粒米也不肯浪費,偶爾灑到桌子上一粒米,一定要撿起來放進嘴裡,即使是盤子裏剩的菜湯也要用開水沖一沖喝掉。吃剩的飯菜,要留到下餐再吃。教導學生“愛惜糧食,從我做起!”

糧食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一個國家在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時,必須對糧食進行宏觀控制、統一調劑。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家實行了票證制度,從化工、機械、煤炭、糧、油、布、肉、蛋,到烟、酒、糖、茶,都實行按人發票、憑票供應。55年版糧票開始在全國各地發行使用在實際生活中,全國糧票等同於現金,甚至在困難時期,價值高於人民幣。

我對糧票的最初印象,是緣於阿罵。六十年代初,阿罵因思念她的外孫女而來到山西太原。那時,糧食每月定量供應,一般市民僅28斤,且多是粗糧,每月每人只有兩斤麵粉(照顧南方人每人2斤大米)。因為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每天不到1斤的定量根本不能填飽肚子。加之缺少油水,靠蔬菜充糧,經常是饑腸轆轆,人也長得消瘦。過不慣北方沒有大米吃的生活,阿罵只住了年把就回浙江老家了。後來,她就每年想方設法給我們寄去全國糧票,一次幾十斤,幫助我們。阿罵要把舅娘賣蠶繭稻穀等得到的浙江糧票節省下來,攢起來再設法換成全國糧票。那時,一次最多只能換30斤(一個月的量),還要打證明。浙江糧票是地方糧票,換成全國糧票還要用二兩(或三兩)油票。我們收到後在太原買糧,還要把全國糧票再換成相應的山西省糧票和油票,手續相當麻煩。阿罵和舅娘的辛苦奔忙和融融的愛意,正是通過郵寄全國糧票展現得淋漓盡致。後來,儘管過了三年困難時期情况有了好轉,但我們還是節衣縮食,儘量每月省下一些糧票以備灾年所需。1966年邢臺地震時,我的同學捐了錢卻拿不出多餘的糧票來,而我還捐出了節約下來的幾斤糧票(那是我忍饑挨餓靠意志節省下來的)。

70年代初插隊到皖南,隨著生產的發展,有時可以買到一些議價稻穀,我便將它換成糧票寄給還在北方生活的父母。工作後,每月最要緊的是將糧票買成食堂餐券,保證一個月的生活有著落。83年,我帶女兒去山西太原探親,路過山東濟南,因為沒有山東糧票而只好少買食品充饑。積攢了十多年,我的手頭也有了一些糧票。但80年代末、90年代初,深圳特區、廣東等地率先取消了憑糧票購買。到1993年底,全國95%以上的市縣完成了放開糧價的改革。隨著“不要糧票”的傳言和事實的到來,街頭出現了一些用被面、枕套、床單、毛巾來兌換糧票的外地人,左鄰右舍紛紛拿出自己珍藏的糧票,一邊討价還价,一邊挑選著自己需要的物品,後來漸漸的還換起了鍋碗瓢盆、塑膠的三脚架等。僅有少量糧票因為沒有兌換完而保留了下來,成為了我的收藏。看到那張半兩的上海糧票,我就會想到當年站在上海街頭食品店櫥窗外,望著店內的綠豆糕拼命咽口水的情景(那時用半兩糧票5分錢,可以買一塊綠豆糕);看到那幾張零碎的浙江地方糧票,我就會想念去世的阿罵和舅娘。

中國有句老話:“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想有時”。現在,有了袁隆平的水稻栽培技術,我國的糧食產量雖然年年新增,連續十年豐收。但我國人口眾多,是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二,而耕地卻僅占世界耕地面積的百分之七。糧食問題始終是個大問題。當年朱元璋在徽州時採納了朱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得以生存發展。1972年毛澤東也發出“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訓示,可見,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物質,是關係國民生計的重要物資。我們必須居安思危,未雨綢繆。

為了文宣愛惜糧食,提高人們的節糧意識,聯合國把10月16日定為“世界糧食日”,可見全世界人民都已投入到惜糧節糧的活動之中。我們應認真確立“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的理念,只有社會消除饑餓,國家才會穩定發展。讓我們把勤儉節約時刻銘記在心吧!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拿出實際行動,為國家分憂,把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樸素作風和良好習慣扎扎實實地落實到生活中去。

現在,改革開放幾十年後的今天,物質豐富,糧油充足。一些人的浪費現象也很嚴重,但是糧食的重要性至今毋庸置疑。前些年一度出現過“大學生食堂飯菜浪費嚴重”、“飯店飯店的泔水桶吃醉了猪”等負面報導,讓我們這些退休老人倍感痛心,這是暴殄天物,最大的食品浪費!雖然現時不需要捨不得吃喝,但也不能浪費,吃要適度,我們要教育後代珍惜糧食,適量定餐,减少浪費,厲行節約,採取“光碟行動”。

在當今國際形勢複雜多變的情况下,解决好“三農”問題,儲備足够的糧食,具有長遠和現實意義。習近平也曾在山東農科院召開座談會時指出,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一旦發生大饑荒,有錢也沒有用。解决13億人吃飯問題,要堅持立足國內。”從戰畧的角度來看待糧食問題,因為“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而要解决好“三農”問題,根本在於深化改革,走中國特色現代化農業道路,重視農民問題,全面發展農村改革,多產糧,產好糧,讓民富國強的“中國夢”早日實現,這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

讓我們每個人都珍惜糧食,讓我收藏的那些糧票,成為過去的歷史遺存,僅僅留在我們的記憶中吧!

歡迎向《阡陌的述說》欄目投稿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