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一個國家的心臟,全國各地的血脈都輸送到心臟正中心,跳動的心臟維持著整個國家的運行。
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來說,定都一直是需要經過深思熟慮的。
在中國歷史上,每一次定都遷都都對歷史有著重要的影響。
一、定都定天下
中國歷史上公認有八次遷都是產生了重大影響的,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元前14世紀的盤庚遷殷。
當時是把都城從山東一帶遷到了今天的河南安陽一帶,也就是黃河流域一帶,這一次遷都使中國奠定了黃河流域的主要政治格局。
遷都不是一個能拍腦袋决定的事情,每一次遷都背後都有種種複雜的因素。
西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這一次遷都是為了解决內憂外患。
從地理上來說,原來的都城鎬京過於靠近當時的少數民族犬戎,如果仍然堅持定都鎬京,整個首都就會籠罩在犬戎的威脅。為了保護國家的“心臟”,必須遠離西北犬戎。
如今我們的首都在北京是遷都之後才首次成為京城。
北京最初是金國的首都,金國滅了北宋之後佔據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疆土。金國原首都所在地是今天的哈爾濱。
眾所周知,哈爾濱所處的位置偏於東北,很難輻射到中國西北、華北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區。為了便於傳遞消息,金國决定把都城遷到當時的燕京。
金國定都燕京之後,元朝世祖忽必烈也極力主張定都燕京。他們發現燕京這個地方有著异於他處的地理優勢。首先,燕京環山抱水,又有眾多險要的關隘,在地勢上易守難攻。其次,燕京這個地方容易連接全國各地,有利於政令下達。
後來,明成祖朱棣也同樣選擇了遷都北京,史稱“永樂遷都”。明成祖朱棣之所以這樣做,是北京確實有利於控制全國各地,當然,朱棣還有其它顧慮。可是,無論如何,明成祖朱棣的“永樂遷都”對於中國歷史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朝代的更迭和都城的設定養育了中國人的文化風貌,十三朝古都西安曾經養育了恢弘的盛唐氣象,開封府鋪開一卷清明上河圖,江南臨安娟秀內斂。每一種色彩都印刻在了中國人的血脈裏。
二、定都定時代
民國初年,整個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的傳統都被新思想代替,如何富國強兵、振興中華成為了新的議題。當時,中國正面臨著國內國外的動盪,其間也變更了好幾次“首都”。如何重新定都,建立一個與過去不同的新時代,這是首都問題的覈心議題。
從近代開始,遷都就有了與以往不一樣的意義,人們希望通過遷都來重振民族精神,立於世界不敗之地。
國父孫中山對於遷都從這樣的角度考慮,最終講出了自己心中所想,若要成為世界強國,定都伊犁是最好選擇。
孫中山雖然在南方發跡,卻曾經主張伊犁,這在歷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提議。
在我國歷史上,中原地區一直都是重要的政治中心,隨著政治形勢的變化,也是逐漸往東和往南。國都往東,是為了不要腹背受敵,盡可能地遠離西北少數民族的威脅。國都往南移,主要是因為江南富庶。那麼遷都伊犁又有什麼考慮呢?
對此,孫中山說:“問鼎者,南方誠莫武昌,謀本部則武昌,謀藩服則西安,謀大洲則伊犁”。
這句話是在討論定都的諸種考慮,如果要務本,就要定都武漢,如果要考慮團結少數民族,那麼定都西安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如果要放眼亞洲,那麼就要定都伊犁。
從孫中山先生的原話裏,我們可以看到,他最看重的是伊犁的政治地緣條件。以前中國人定都往往不考慮世界局勢,最多是考量蠻夷外族的威脅。要放眼寰宇,立足亞洲,這樣的出發點是前所未有的。
或許正是因為孫中山的革命藍圖放眼天下,他對定都的問題才能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主張。
三、腳踏實地定乾坤
要理解孫中山的主張,就要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
孫中山建立中華民國之後,一直是向西方先進國家看齊的,不管是立憲還是實行民主代議制,每一個舉措都是直指世界之林
遷都伊犁的建議只是當時的其中一個主張,當時還有人主張定都西北,也有人主張定都江南。比如錢穆先生就認為,江南在歷代都是亡國之都,定都絕不能在江南,要保住中國的文化脈絡就要定都西北。
可是,最後還是定都北京,後來,在戰亂中一度定都南京、武漢,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才重新定都北京。
那麼伊犁作為首都有沒有優勢呢?伊犁位於今天的新疆,在天山以北,處於伊黎河穀,有一條伊黎河,養育了沿岸的人民。伊犁的水資源和植物資源都很豐富,有著“塞上江南”的美稱,在自然條件上還是有相當的優勢的,但是,伊犁畢竟偏於西北,對全國的控制力有限。
雖然伊犁能靠近亞洲各國,卻可能遺失臨海優勢。中國一向是東部富庶,伊犁離東部太遠,很難調動東部的資源,下達政令的成本也會很高。但
無論如何,孫中山的建議都讓我們對祖國的大好河山更有信心,畢竟我們的國家處處是寶。
雖然定都伊犁沒有成為現實,但是孫中山先生的思路讓我們放眼寰宇,大膽提出設想,即便腳踏實地,胸中也要有寬廣的大格局。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