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城之戰,關羽被殺,後人埋怨馬超見死不救!馬超: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我啥時去過臨沮啊?
其實,這是一個誤會。我曾經為此查閱了歷史地圖和相關史料,個人認為馬超當時並不在臨沮。
相關歷史記載《三國志·馬超傳》中有這麼一段文字記載:“城中震怖,璋即稽首,以超為平西將軍,督臨沮,因為前都亭侯。”
也就是說,劉備攻取益州後,封馬超為平西將軍,而馬超所管轄的地方正是臨沮。
而《三國志·關羽傳》中竟然也提到了臨沮:“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
不過令人悲傷的是,臨沮乃是關羽父子的絕命之地。
我想,陳壽一定沒想到,這麼細微的地名在1800年後,竟然上了熱議。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馬超絕情而見死不救,還是《三國志》記載有誤呢?
臨沮的歸屬問題東漢末年,荊州本屬於劉錶統轄,當其去世後,曹操揮師南征,其子劉琮開城投降,荊州暫時落入曹操手中。
不過,僅僅數月後的赤壁之戰,便使得荊州一分為三。其中,曹操佔有南陽郡、江夏北部;孫權佔有南郡、江夏郡的南部以及長沙郡的陸口等地;劉備則佔有武陵、零陵、桂陽以及長沙郡的部分地區。
西元210年,周瑜病逝,孫權為了聯合劉備共同對抗强大的曹操,便將南郡借於劉備。囙此,彼時臨沮確實屬於劉備。
不過,張松的一紙邀約,使得劉備和諸葛亮等人先後進赴西川,於是,荊州之地便全權交由關羽守衛。
當時(西元213年),駐紮在襄陽的樂進和江夏的文聘,見劉備主力困於益州,便趁著南郡空虛,對其發起了猛烈進攻,並先後在青泥、尋口擊敗了關羽,關羽被迫向南撤退。樂進乘勝追擊,史載“又討劉備臨沮長杜普、旌陽長梁大,皆大破之”。囙此,臨沮落入曹魏手中。
其實,早在西元212年底,劉備曾經向劉璋請求回援關羽,史載“孫氏與孤本為唇齒,又樂進在青泥與關羽相拒,今不往救羽,進必大克。”由此可見,劉備早就預料到荊州主力悉數進入益州後,南郡將面臨來自曹魏的巨大威脅。
綜上分析,臨沮在西元213年已落入曹魏手中,劉備如何能在西元214年安排馬超去都督曹魏的領地呢?
馬超不在臨沮的證明除此之外,馬超還有兩條不在臨沮之地的證明。
西元219年7月,劉備在漢中進位漢中王,而勸進的《立漢中王上錶漢帝》正是以馬超為首的120餘名蜀漢官員聯名上疏。囙此,可見當時馬超與劉備同在漢中。
另外,劉備回到成都後,將彭羕調出成都,外任小郡。彭羕囙此憤恨,在臨出發前(西元220年),私下向馬超大吐苦水。據此可見,馬超當時應在成都。
從以上兩條線索,我們可以據此判定,漢中之戰後,馬超便與劉備一起回到了成都,並且,至少220年他還身處成都,又如何分身跑到荊州臨沮去救援關羽呢?
其實,劉備都是事後才知道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更何况與他始終同行的馬超呢?
那麼,督臨沮到底為何意?熟悉漢中之戰的朋友都知道,在劉備大舉進攻漢中之前,他曾下令馬超和張飛攻打下辨,史載“會劉備遣張飛、馬超等從沮道趣下辯,而氏雷定等七部萬餘落反應之。”
沮水,也稱沔水,史稱漢水古北源,其發源於東狼穀(今陝西留壩縣紫柏山西北部),向西南流入沔陽(今勉縣)境內。而沮縣當時屬於武都郡,其坐落於漢中大門陽平關北側的沔水之濱,東臨漢中郡、西南處則是陰平郡。
那麼,沮縣會是馬超的駐紮之地嗎?也許,我們從劉備的任命中可窺一二。
首先,馬超的封號是平西將軍,由此可見,劉備希望馬超可以擔負起攻伐關西雍凉之地的重任。其次,馬超曾在陰平氐族那裡停留過一段時間,與氐人關係親密。囙此,在劉備發動關中之戰時,氐族首領雷定才願意出兵相助。綜上所述,劉備將馬超安排在沮縣合情合理。據此可以推斷,督臨沮此三字中的臨字翻譯為“靠近”更合乎邏輯。也就是說,馬超真正走馬上任的地方就在靠近沮縣的一個地方。
結語:樊城之戰,關羽父子命喪荊州臨沮,的確令人扼腕歎息。然而,當時能救助他們的,其實只有駐紮在上庸之地的劉封和孟達,這也是關羽為何朝臨沮方向逃跑的原因。
至於馬超督臨沮,為何不救關羽?我認為這其實是後人翻譯有誤。劉備攻取益州之前,臨沮早就落入曹操之手。囙此,馬超被派去都督之地大概率就是臨近沮縣的某地,你說呢?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