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腫瘤成為可治癒的慢性病

養生健康 88℃ 0
摘要:10月8日至10月10日,成都,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主任委員、四川省腫瘤醫院院長林桐榆穿梭在2021中華腫瘤大會的各個會場上,一天走了近萬步。林桐榆告訴健康時報記者,中華腫瘤大會是目前國內最具影響力的腫瘤學科頂級學術會議,在這裡,他和與會的數百位全國各領域腫瘤學界名家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讓最新的治療管道走進尋常百姓家,讓腫瘤成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

健康時報記者徐婷婷董穎鈺實習記者徐詩瑜

10月8日至10月10日,成都,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主任委員、四川省腫瘤醫院院長林桐榆穿梭在2021中華腫瘤大會的各個會場上,一天走了近萬步。

林桐榆告訴健康時報記者,中華腫瘤大會是目前國內最具影響力的腫瘤學科頂級學術會議,在這裡,他和與會的數百位全國各領域腫瘤學界名家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讓最新的治療管道走進尋常百姓家,讓腫瘤成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

腫瘤治療管道已不是“單打獨鬥”

“2021年10月,經過31個月的治療,患者王剛(化名)還在同直腸癌進行抗爭。”在2021中華腫瘤大會上,來自四川省腫瘤醫院的醫生張禮分享了這樣一個病例。

2019年3月,王剛到醫院檢查發現,他的右肺有一個直徑約5.4釐米的小結節,肝臟囊腫,直腸下端癌距肛緣僅僅有2.6釐米。醫院給出的方案是先輔助放化療,一共16個週期,共28次。中期評估時,醫院發現腫瘤有退縮的趨勢。2019年9月,王剛進行了腹腔鏡下直腸癌擴大根治術。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院長顧晋在2021中華腫瘤大會上評估:“我們做手術是為了給病人解决痛苦。我們不要輕易放弃複雜的手術。要堅持外科的初心,為病人解决痛苦”。

在王剛的31個月抗癌治療背後,四川省腫瘤醫院經過6次MDT(多學科合作)討論。

“腫瘤治療一定是多學科聯合使用和個體化精准治療,才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癒率。”在中華腫瘤大會上,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主任委員、四川省腫瘤醫院院長林桐榆表示。

2019年10月,王剛到醫院進行複查。醫生發現王剛的右肺中葉外側段有一個約5.5釐米的結節。

情况一時之間變得棘手。這是肺轉移嗎?肝臟是不是也存在轉移呢?或者兩者兼有?如果存在肝轉移的話,病人的生存將面臨更大的考驗。醫院進行了又一次MDT討論。

想要進一步確診,王剛需要進行活檢手術或者局部PET-CT檢查。因為剛完成術後恢復,他拒絕了上述兩種方案。醫院考慮王剛處於直腸癌伴肺轉移進入晚期一線的階段,提出了三藥化療聯合貝伐珠單抗靶向藥物進行治療的方案。

2019年11月至2020年3月,方案持續了九個週期。兩週期的複查報告顯示,王剛的肺部結節變淺變淡。九週期的複查報告顯示,肺部結節持續變淺變淡。晚期一線的治療,王剛的肺部結節不斷淡化,直至消失。新發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王剛的治療進入維持階段,還需要進行三個月的靶向藥物治療和輸液治療。

“2003年有一個在香港養和醫院治療失敗的22歲骨轉移鼻咽癌患者,最後在多學科、個體化的治療中治癒,這位患者最後不僅大學畢業,而且娶妻有了一對可愛的孩子。實際上從2004年開始,我們就發現,轉移性鼻咽癌是有潜在的治癒可能,2期臨床試驗結果初治轉移患者大概40%的5年生存率,3期臨床試驗進行中。治療方法就是需要多學科、個體化治療。”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主任委員、四川省腫瘤醫院院長林桐榆說。

林桐榆表示,腫瘤治療一定是多學科的,並不是免疫治療或其他治療管道的“單打獨鬥”,需要多種治療管道的聯合使用。

腫瘤診斷治療不能盲人摸象,需精准化治療

腫瘤讓人頭疼之處,就在於它總有新問題出現。

今年2月,王剛的腸癌發生了胸壁轉移。因為被及時發現,醫院採取了貝伐珠單抗、K藥帕博利珠單抗和SDRT放療(超高劑量單次放療)結合的方案對王剛進行治療。這是一次全身+局部的聯合處理。

“腫瘤是正常細胞癌變出現的,聰明的腫瘤細胞具有明顯的異質性,决定了腫瘤治療的複雜性。”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腫瘤醫院院長于金明在2021中華腫瘤大會上表示。

于金明院士認為,腫瘤診斷治療不能盲人摸象,腫瘤治療時私人量身定制個體化精准治療。精准腫瘤學的願景,是要把主觀研究客觀化,把客觀研究標準化,把群體研究個體化,把個體研究精准化。尋找潜在靶點,個性化的定制藥物。

與此同時,腫瘤治療要聯合抱團取暖,才能克服耐藥,提高療效,其中包括了化學治療、手術治療、放射治療、靶向和免疫治療等。通過免疫誘導、同步放化療加免疫鞏固等管道,發揮最佳的抗癌作用。免疫治療聯合合用,可以實現療效的相加,早顯效者預後明顯更好。

2020年10月20日,于金明院士團隊在《柳葉刀-呼吸醫學》上發表的研究論文證實了,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中,放射治療的加入可以顯著提高免疫治療的療效及病人的生存率。

“精准醫學治療腫瘤,費用是新增了,但從社會整體看,整體生存和療效提升來說,經濟效益反而是更優了。”于金明院士向健康時報記者解釋,傳統化療需要經歷一線、二線、三線治療,但是通過精准診斷、精准治療、精准預測,可以一下“切中要害”,一次的費用看起來比較貴,但從經濟學角度來說還是科學了。囙此,還是要大力宣導精准醫學理念。

于金明告訴健康時報記者,未來雙免疫治療、免疫聯合抗體偶聯藥物,會是一個很好的方向。

早診早治、抗轉移復發,是提高腫瘤患者總體生存的關鍵

“而對於眾多癌症患者而言,一發現就是晚期,囙此早期的癌症篩查格外的重要。越來越多的地區將癌症的早期診斷、篩查列入到政策制定的考慮範疇之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市腫瘤研究所所長郝希山接受健康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以乳腺癌為例,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群體篩查加上早期規範治療,乳腺癌成為可被治癒的疾病。女性乳腺癌新發病例數已超過了肺癌,成為首發惡性腫瘤,群體篩查加上早期規範治療是乳腺癌防治最有效的手段。”

郝希山說:“我國都市、農村地區篩查項目證實,通過實施群體篩查,提高早期乳腺癌比例2.48倍,有助於改善患者治療效果和遠期生存。我們通過計算,2010年40~64歲女性採用乳腺癌觸診與乳腺超聲每兩年一次的並聯篩查策略符合成本效果,2016年,40~64歲女性採用乳腺出診與乳腺X線每兩年一次的並聯篩查策略,符合成本效果。”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在2021中華腫瘤大會上指出:“早診早治、抗轉移復發,是提高肝癌患者總體生存的關鍵。”

根據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數據,對1958年~2019年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進行手術的肝癌患者進行隨訪發現,患者五年存活數量為8343例,10年存活患者數量為2898例,其中小肝癌(又稱早期肝癌)占70.1%。囙此,肝癌早期診斷是影響患者長期生存的關鍵因素。

樊嘉介紹,現時《中國原發性肝癌診療規範》已更新了三版,2021版日前由肝癌領域的100比特專家修訂發佈,提高了肝癌的可治療性和治療比例,也提高了治療效果。談及肝癌治療的未來,樊嘉提出了五點展望:堅持早診早治、強調規範治療、加强綜合治療、提倡轉化醫學、注重循證醫學。

“我們最新提出的治療策略,是治療後五年內無臨床失敗,也即臨床治癒,使得晚期腫瘤最終成為可以治癒的慢性病。”于金明說。

王剛能挺過31個月,在於沒出現肝轉移。四川省腫瘤醫院一比特醫生說:“若更早些做體檢,可能會有更長的生存期。”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