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苑】以歷史思維內核塑文化自信基礎‖鄧肖亭

四川 64℃ 0
摘要: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和人民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鬥,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决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站在新的歷史座標上,中國應更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礎源自何處?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本文載《巴蜀史志》2021年第4期

以歷史思維內核塑文化自信基礎

鄧肖亭

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和人民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鬥,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决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站在新的歷史座標上,中國應更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礎源自何處?它的廣泛內涵體現在何處?它的深厚底蘊根植在何處?

厚重久遠的中國歷史,依靠編史修志,成為在中國文化傳統中不滅的傳承,從《尚書》《春秋》《史記》,到《三國志》《華陽國志》《越絕書》,以“無韻”姿態,著“千古”咏唱。四川地域歷史和獨特文化,也在歲月更迭中鐫刻下不朽的印記。

翻開四川古代歷史,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5比特蜀王,與“開國何茫然”“春心托杜鵑”中的典故相連。秦蜀郡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四川之名,因兩宋時期行政區劃“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川峽四路而來。縱觀四川近代歷史,以自貢為生產中心的川鹽不僅是川菜之髓,還兩次味濟荊楚,尤其在抗戰中,成為支撐全國軍供民食的主力,擔起“天下鹽,天下糧”重任。為抵抗侵略,川人豎起一面死字旗,激蕩起四川人民從軍抗敵的激情,彰顯“傷時拭血、死後裹身”的視死如歸氣概,成就“無川不成軍”之說。長征路上,阿壩是紅軍累計活動時間最長、召開重要會議最多的地方,在兩河口會議作出集中北上的歷史决定;“彝海結盟”則是我黨民族政策的第一次偉大實踐,為革命勝利後製定民族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打下基礎……這些浸潤著歷史文化的寶貴遺存,都印刻在四川卷帙浩繁的書卷中,代代相傳,從無斷絕。

中國昂首向前的現代史行程中,四川以激情澎湃的步伐緊緊跟隨。從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到國際化浪潮的激蕩,四川如今正站在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的嶄新歷史座標上。2020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為成渝地區未來發展繪就了宏偉藍圖。此後,四川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戰畧牽引,積極探索融入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打造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戰畧高地,推動加快形成優勢互補、高品質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歷史前進的步伐總伴隨著文化悠遠的迴響,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為何成型?怎樣的歷史底蘊和文化背景讓成渝緊密相連、讓合作親密無間?早在商周時期,以川西地區為主的古蜀國與包括川東地區和今重慶市的古巴國並肩而立;西元前316年,又由秦國置巴蜀二郡。數千年來“巴山蜀水”相依相靠,相近地理位置、相通人文風俗、相似發展歷程和相親群眾情感,“自古巴蜀不分家”可道盡歷史淵源。

現在,我們可以自信地回答,文化自信的基礎應當以辯證的歷史觀加以夯實,文化內涵必須以歷史為脈絡梳理闡釋,文化自信的根源只有在歷史長卷中找尋。因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鬥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以史為鑒,開創未來”。今日寫就的一筆一畫,將成為未來世界的歷史刻痕。在當今世界,各種文化相互激蕩的巨浪中,保有一份文化自信的“定海之力”,才能繼續辨明方向,勇往直前。

(本文載《巴蜀史志》2021年第4期)

來源:四川省地方誌工作辦公室

作者:鄧肖亭(四川省地方誌工作辦公室省志工作處)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互聯網,僅為傳播更多資訊。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