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年十一月官渡之戰取勝,到208年正月北征烏桓取勝,曹操花了7年多的時間平定河北。
這8年間,南方的劉備、劉錶、孫權為何“毫無作為”呢?
不是毫無作為,只是各有各的發展方略而已。
劉備:從一心北上到“隆中對”這8年間,劉備的方略經歷了2次調整。
1、積極北上。
打曹操,劉備是最積極的。
官渡之戰期間,劉備就在汝南一帶與劉辟等人騷擾曹操後方。被曹仁大敗一次後又接著去幹,導致“許都以南,吏民惶恐”,給曹操帶來了很大麻煩。
201年,官渡之戰、倉亭之戰,曹軍接連取勝,穩定北方局面後馬上回頭來攻,大敗劉備。
劉備只得依附荊州劉錶。
但是,劉備北上之心依然强烈。
僅隔1年,202年,趁著曹操征黎陽,劉備再次北上,並攻到了葉,逼近許昌。
博望坡一戰,曹操擊敗了夏侯惇,但是,當李典後續部隊抵達後,兵力不足的劉備只得退兵。
博望坡之戰,曹操大軍外出、劉備以計謀取勝,即便主觀客觀條件都最理想,由於實力薄弱,劉備依然無法造成實質威脅!
這充分說明了劉備的“有心無力”。
2、企圖借助劉錶的力量北上。
自己力量不够,劉備便企圖依靠劉錶的力量。
曹操北征期間,劉備建議劉錶出兵,趁機襲擊曹操。
不過,劉備當年在公孫瓚、陶謙、曹操手下時,沒少幹過“拉走人家隊伍”,甚至”反噬“的事情,劉錶怎麼可能沒有防備呢?
劉錶不但沒有支持劉備北上,還“陰忌之”,限制其發展。
借助劉錶的企圖,不過空耗時日罷了!
3、“隆中對”,圖取荊州。
207年,劉備開始將“隆中對”作為其發展方略。
意識到曹操“此誠不可以爭鋒”,劉備開始把荊州、益州作為其發展方向。
劉備集團在荊州積攢勢力,拉攏公子劉琦,企圖“和平演變”。
在劉琮投降後,劉備“和平演變”計畫失敗。
對劉備表現的看法這段時間,劉備一直寄人籬下。
他雖有心北上,卻力量薄弱,又受制於人,無法伸展。
不過,劉備集團在荊州的蟄伏,仍然為其以後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由於在荊州期間積累的人脈、威望,他拉攏了諸葛亮、馬良、魏延、廖化、陳到、霍峻等人,“荊州派”後來成為其重要人才班底,尤其是彌補了劉備集團缺乏文臣的缺陷。
與公子劉琦的關係,使他在赤壁之戰後,能够以相對和平的手段平定南三郡,建立自己的地盤。
可以說,劉備後來迅速發展,“三分天下有其一”,其人才班底、基本地盤,甚至發展思路,都是這段時間打下的基礎。
但是,由於拉攏劉琦、擴充實力的基礎不錯,劉備仍得以以聯軍的形勢加入赤壁之戰,為後續崛起保留了種子。
孫權:從“保江東”到“全據長江”孫策遇刺前,正準備發兵北上,襲取許都。
可是,孫策重傷後,他卻對能否保住江東都沒有把握了。
他對孫權的交代是:決戰兩軍之間,與天下爭衡,你不如我;舉賢任能,“以保江東”,我不如你。
他對張昭的交代是:孫權要是不可靠,你就自己上吧。實在不行,你就帶領大家“緩步西歸,亦無所憂”。
孫策去世前的話表明:他認為,他去世後,不要說繼續其北上爭雄,就是能否“保江東”都成問題!
1、江東的郡守、將領,服孫策未必服孫權。
比如,廬江太守李術,他不肯服從孫權,招納江東逃亡之民,並囂張叫囂:你有德,人家就服你,沒有德,就叛離你!
2、江東强宗、士族,尚未服孫權。
孫策本人就是被許貢的門客所殺,此時,士族、强宗,對孫權的依附就更弱了。
3、孫家人不服。
孫權不過是孫策弟弟,而且年紀不大,此前功勞更不大,忽然成為老大,孫家人不服。
孫權的從兄孫昺調集士卒,企圖進入會稽,搶比特!
另一比特從兄孫輔也不服孫權,擅自聯絡曹操。
問題太多、太大。在張昭、周瑜的支持下,孫權花了3年時間,直到203年,才穩定形勢,開始向外發展。
對外發展上,孫權採納了魯肅的建議: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應該進攻劉錶,“全據長江”。
其後,甘寧歸附後,再次詳實了這個計畫:攻破黃祖,圖取荊州,進取益州。
自203年起,孫權開始三征江夏,企圖實現其“全據江東”的企圖。
三次征伐,東吳佔據了江夏郡東部,取得了一定優勢。
但是,隨著劉琮歸降曹操,其企圖失敗。
對孫權表現的看法僅僅從地盤上看,孫權這段時間可以用“無所作為”來形容。
除了江夏郡東部,他幾乎沒有開拓地盤。
但是,正是這段時間,孫權在張昭的輔助下,拉攏了江東士族,這為以後東吳立國打下了政治基礎和經濟基礎。
而周瑜打造出的東吳水軍,則成為後來東吳立國的軍事基礎。
從孫策掃定江東的作戰看,孫策縱橫馳騁,基本上靠的是步戰,直到擊敗劉勳後,才獲得了一定規模的水軍。
在孫策與黃祖的沙羨之戰中,東吳水軍靠著”火放上方“取勝。
可以說,孫策取勝,主要靠的是其卓越將略。
而在三征江夏的作戰中,東吳水軍則越戰越强。除了周瑜外,甘寧、周泰等猛將也都掌握了極强的水戰能力。
而專業水軍的强大,也是後來東吳立國的軍事基礎。
可以說,孫權這段時間的發展雖然看起來很慢,但實際上很穩!
劉錶:坐守江漢,向南發展與實力羸弱的劉備和臨危繼位的孫權相比,劉錶的條件原本是最為優越的。
早在亂世開啟不久,他就已經全據荊襄,實力强盛了。
在200年官渡之戰時,他已經平定了張羨之亂,穩定了後方。
這原本是曹操最大的威脅。
囙此,官渡之戰後,曹操一度考慮,趁袁氏內亂,先出兵討伐荊州。
可是,荀彧卻一陣見血指出了問題:劉錶坐保江漢,無四方之志!
荀彧看出:劉錶的發展方略,註定了其不會構成威脅。
1、坐保江漢。
劉錶將其發展重心放在江漢平原。
南據江陵、北守襄樊。
這是劉錶初入荊州時,蒯越所獻。
荊州地盤非常大,地方强宗、蠻族很多,蒯越獻此計,是為了以荊州精華地帶為中心,壓制地方勢力,穩定荊州各地。
其後,劉錶一直沒有改變這個方略,只是為了應付孫策、孫權的威脅,增了一個“西守江夏”。
劉錶在江漢平原推行仁政,發展經濟,使各地流民進入江漢平原,這裡一度成為天下少有的安寧之地。
2、以劉備為外藩。
對於樊城以北的地區,劉錶則交由外藩駐守。
早先,由張繡駐南陽,抗拒曹操。
張繡歸曹,劉備來投後,又以劉備為北藩,駐守新野。
既然是外藩,自然是既用且防,不可能給以太多資源。
荀彧由此看出:劉錶無北上之志。
3、向南發展。
官渡之戰期間,劉錶平定了張羨,“廣開州境”,南接五嶺,北據漢水,方圓數千裏,帶甲10餘萬。
此外,他還任命賴恭為交州刺史,吳巨為蒼梧太守,企圖爭奪交州。
對劉錶作為的看法劉錶“坐守江漢”的方略,是他初入荊州時蒯越所獻,為其平定荊州立下大功。
可是“向南發展”就有些失策了。
從江陵往南,越往南,當時的開發程度就越低,越貧瘠,民族關係也越複雜。
其實,荊州是有向北發展能力的。
雖然劉錶軍在早期與曹操的角逐中表現不佳,但事實上荊州一帶的步兵,戰鬥力一直很强。
西漢時,李陵的荊楚勇士,就在大漠與匈奴大戰。
王莽時期,荊州一帶的起義軍又是反王莽的主力!
而當時的南陽,在東漢時是荊州所轄。由於是劉秀老家,所以,東漢時,是一個“特區”,經濟發達、人口眾多。
如果從爭奪天下的角度出發,在驅逐袁術、射殺張濟後,大力經營南陽,訓練軍隊,是可以有所作為的。
只是,劉錶從荊州牧的視野出發,為更好經營荊州,採取了“坐保江漢”策略,雖然利於安定荊州,但卻難以爭雄天下。
囙此,荀彧說劉錶“坐保江漢,無四方之志”,正是一針見血。
結果,劉錶向南發展,雖然佔據的地盤够大,但到他去世前,曹操、孫權、劉備都把他作為打擊目標!
這位起了個大早的諸侯,成了“軟柿子”。
總的來說,群雄們都不是吃素的。在曹操平定河北的這段時間,大家都沒閑著。
表面上看,劉錶、劉備、孫權這段時間都不算成功。
但是,劉備雖實力薄弱,孫權雖內部問題大,但二人皆以”天下“視野出發,其他有所作為。
劉錶雖然最為穩定,表面擴張的地盤也最大,但是其視野始終不出”保有江漢“,經營荊州。
結果,以“天下”為視野者,能够鼎足而立,以“保有”為視野者,最後失敗。
“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僅得其下”。大約就是這樣吧。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