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羣衆關切探索基層民主自治新途徑

重庆 47℃ 0
摘要:

 秀山“堂屋會”探索基層羣衆自治。(受訪組織供圖)

核心提示

基層羣衆自治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有效形式,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特徵。著力發揮自治强基作用,需要健全基層羣衆自治制度,有序發展社會組織,增强自治活力。如何充分發揮基層自治組織的能動力,實現自治强基作用?重慶日報邀請秀山縣、市民政局社會組織管理局有關負責人及相關專家談心得、講思路,共同探索基層民主自治新途徑。

秀山縣:

充分發揮羣衆智慧,不斷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准

秀山縣委書記向業順介紹,近年來,秀山立足縣域特點,以多方共治為格局、民族自治為抓手、邊區聯治為屏障,探索出了一條特有的少數民族聚居地社會治理之路。

向業順表示,秀山縣在羣衆自治方面,充分發揮羣衆智慧,形成了“和事堂”“堂屋會”“老楊工作室”等一系列羣衆自治品牌。

“我們充分發揚好經驗好做法,著力發揮自治强基作用,不斷調動社會主體參與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向業順說,秀山縣完善了社區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動員和組織社區居民依法有序參與社區治理。深入開展以居民會議、議事協商、民主聽證為主要形式的民主決策實踐,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為主要目的的民主管理實踐。比如,提升村(社區)“一事一議”水准,引導羣衆不斷完善、自覺執行村規民約、自治公約等。

與此同時,秀山縣重點扶持發展城鄉基層生活服務類等社會組織,更好發揮他們在維護公共利益、救助困難群眾、化解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穩定中的重要作用。比如,繼續推廣由人民調解員、退休幹部、婦女代表、鄉村教師等成立“和事堂”,有效化解矛盾糾紛。

秀山縣還按照協調於民、協商為民的要求,創新基層羣衆協商議事形式和活動載體,大力發展基層協商民主。統籌綜合基層治理資源,發展壯大群防群治力量,不斷推進網格化精細管理,促進社區基礎設施共建共用、衝突糾紛共商共調、治安秩序共治共管。比如,繼續强化由民兵、警衛、志願者、律師等組建的專兼職巡邏隊,開展常態化巡村巡寨、巡路巡巷。

秀山縣將進一步明確政府管理許可權的邊界,把非基本公共服務盡可能交給有能力和實力的社會組織去做,以增强社會組織活力。比如,探索推廣朝陽社區智慧網格化社會治理中心建設經驗,加快提升治安防控、多元聯動、群防群治的“多功能合一”水准。

市民政局社會組織管理局:

“促”“管”結合,有序推進社會組織發展

“有序發展社會組織既需要‘促’也需要‘管’。”市民政局社會組織管理局負責人表示。

該負責人認為,有序發展社會組織首先要促進其發展,即加强協調聯動,在社會組織工作協調機制統籌指導下,進一步加強業務主管組織、行業管理部門、登記管理機關、黨建工作機构及有關職能部門責任擔當、合作配合,推動社會組織參與基層治理;其次要做好管理工作,即嚴把入口管理,加快培育發展基層生活服務類、公益事業類、治保維穩類社會組織,引導社會組織提供更多公共服務、參與解决基層治理難題。

該負責人表示,社會組織管理局對社會組織嚴格實施分類管理,完善綜合監管體系。切實加強事中事後監管,落實“誰首長、誰負責”原則,構建登記管理機關、業務主管組織、行業管理部門和相關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協調配合,登記前審查與事中事後監管全過程銜接,行政監管、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相結合的綜合監管體系和聯合執法機制。同時出臺分類管理辦法,根據不同行業、不同領域、不同規模、不同層級的特殊性、複雜性、差异性,進行差別化指導、管理、服務,實施一行一策、一域一策、一類一策、一級一策的分類管理。

結合全市社會組織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職責分工,市民政局、市教委、市社科聯等25家成員單位分別出臺本行業本領域社會組織分類管理辦法。

為積極發揮社會組織有效作用,全市社會組織2018年以來共籌集扶貧款物20.16億元,直接參與脫貧攻堅人員近40萬人次,惠及困難群眾251.36萬人次。重慶市慈善總會、潼南區星火志願服務協會等被評為全國、全市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為助力疫情防控,我市近1.3萬家社會組織參與疫情防控,占社會組織總量的72%。組織捐款(含捐物折價)7.09億元(不含慈善組織募捐),其中社會組織自身捐贈資金1.46億元,捐贈物資折價8203萬元。

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2021年上半年市級行業協會商會减少涉企收費1098萬元,2017年以來累計為企業減負1.07億元。

專家:

完善基層自治軟硬體,堅持“大家事兒大家辦”

“要增强自治活力,首先要加强村(居)民委員會規範化建設,這是自治的基礎。”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校長鄧明國認為,居民委員會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一方面,要堅持黨組織領導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制度,建立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備案制度,健全村級集體經濟管理制度。嚴格村級建制調整的條件和程式;另一方面,要發揮村(居)民委員會下設的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等委員會作用,完善村(居)民委員會成員履職承諾和述職制度。在基層公共事務、公益事業、社區發展中,要著力培育和强化羣衆的主人翁意識,堅持“大家事兒大家辦”的原則,聚焦羣衆關心的民生實事和重要事項,定期開展民主協商。

“增强村(社區)組織動員能力,是自治的重要環節。”鄧明國認為,要明確和規範村(社區)公共服務和代辦政務服務事項清單,切實改進工作方法,著力健全村(社區)“兩委”班子成員聯系羣衆機制,健全困難群眾主動發現和幫扶機制。

鄧明國認為,社區工作人員要進千家門,聊家常、聽民聲、察民情、解民惑,主動發現和解决百姓的“急難愁盼”。要進一步優化村(社區)服務格局。一方面,要推進集基層黨建、便民服務、托育養老、文化娛樂等於一體的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不斷提高各項服務可及性;另一方面,要不斷提高社區服務的專業能力,堅持“專業事兒專業辦”,加大對社區工作力量的專業化培訓力度,引導各類專業服務機構將服務延伸到社區,推進社區服務標準化。

案例>>>

北碚創新管理模式讓社會組織“嵌入”社區發展

北碚區天生街道位於北碚老城區,居民樓林立且無物業企業,社區服務管理難度大,羣衆糾紛多。北碚區堅持黨建統領,積極探索以微平臺+微組織+微項目為主要內容的“三微模式”,形成社區社會組織有機培育體系。

搭建“微平臺”。由北碚區民政局指導、街道黨委牽頭,探索“黨建+社工站”模式,搭建街道社工站、社區社工室兩級“微平臺”。成功引進民悅社工、智慧物業“好生活”等社會組織5家,召開民主協商議事會分析研討民生問題等40餘次,協助解决民生問題20餘個,收集意見建議1000餘條。

培育“微組織”。區級層面引入專業公益基金組織“嵌入”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由社區“兩委”以及社工站進行統籌,從資金、項目、科技、政策等方面進行支持,共綜合、轉化、培育社區社會組織98家,吸納、培養300餘名社工人才。

打造“微項目”。從居民需求出發鼓勵創新,培育公益慈善社團、養老服務團隊、文體社團等多個類別社區社會組織。成功舉辦公益創投項目大賽,13個公益項目脫穎而出,涉及社區治理等多個領域。開展“共亯園·鄰里匯”空間打造等,分別滿足社區兒童、青年人、老人需求,已舉辦各類活動48場,服務人次近萬人。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